赵括被误会了几千年: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这么简单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07-17 · TA获得超过990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9万
展开全部

公元前260年7月,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这是战国后期最大的一场战略决战,秦赵双方投入兵力总数超过100万。同时,也是当时最大的一场歼灭战,赵军被白起坑杀45万人。

秦国这边是秦昭襄王当政,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是秦统一六国的实际奠基者。 他重用范雎为相,推行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实际上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距离比较远的采取“安抚”政策,让他们安静的待着,先从近处的开始打,然后挨个收拾。从现在来看,“远交近攻”是当时秦国最合理,也是最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

后来的 历史 证明,“远交近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经过长平之战,赵国的军事实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你想赵国的青壮年几乎被消灭殆尽,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老弱残兵如何打仗,在当时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秦国抗衡了。可是由于白起坑杀了45万赵国俘虏,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却遭到延缓,其中的原因也值得研究。

正确的策略是成功的基础,在秦统一天下的 历史 进程中,这一正确的策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离秦最近是韩国,韩国的北边是赵国,东边是魏国,所以毫无悬念,最先遭殃的是韩国。韩国的版图很有意思,就像一个“葫芦”形状,从公元前264年开始,秦国派大将王龁(音“合”)连续不断地对韩国进行军事打击,他从韩国最薄弱的地方下手,攻占了韩国这个“葫芦”最“细”地区野王,致使韩国南北首尾不能相连。

韩国整个北部地区叫做“上党郡”,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 这个地方地势非常险要,往东出了太行山脉就是华北平原,往南出晋城越黄河可以到达河南洛阳。特殊的地理存在,决定了上党郡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党郡介于韩、赵、魏之间,志在天下的秦国,对于上党郡是势在必得。

秦国的战略意图也很明显,通过重兵给上党郡施压,然后再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达到让上党郡投降的目的。 可是,秦国把问题想得有点简单。上党郡的郡守叫冯亭,他想出一个“嫁祸于人”的“馊主意”,这才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

郡守冯亭应该也不是简单的人,因为他对当时的形势看得很透彻。 韩国的国君曾一度下令让他带领上党郡降秦,由此换来片刻的安宁。可是冯亭想把上党郡投入赵国的怀抱,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想把当时第二大军事集团赵国拉下水,形成韩、赵联合,或许只有这样才有能抵得住秦国的“虎狼之师”。

赵国在当时的实力仅次于秦国,是六国中最强大的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在世的时候,推行的“胡服骑射”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战斗指数爆棚,甚至曾一度超过秦国。后来赵惠文继位,赵国的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名将如云,当时最著名的如:廉颇、蔺相中、乐毅、李牧等等,赵括的父亲赵奢也只能排在后面,特别是蔺相中敢和秦王硬碰硬,以血肉之躯和玩命的精神赢得了国家尊严。

可是到了后来赵孝成王继位,面对上党郡的投奔所作出的决策让人大跌眼镜。 他先是大喜过望,上党郡可是有17座城池的大地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孝成王找到他的叔父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天上掉馅饼,必定是陷阱。孝成王极不高兴,又找到比赵豹地位稍高的另一位叔父平原君赵胜。赵胜说得比较有意思,他说,我们赵国连年用兵也没有得到一城一地,今天有17座城池来归顺,我们为什么不要呢?这话正合孝成王的心意。

即便如此,孝成王也没有征求别的大臣的意见。 当时的蔺相如已经重病卧床,这也倒也有情可原,可是他就没有征求老将廉颇的意见,估计征求了也白征求,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就“帕斯”掉。于是,赵孝成王高调接收了上党郡。

这可把秦昭襄王气坏了,估计破口大骂是轻的。 秦国派“战神”白起担任攻打上党郡的任务,而赵国派出廉颇迎战。白起对廉颇,估计在当时也算是世纪大战,这俩人都被称为“战国名将”,除了这俩人以后,还有两位是秦国的王翦和赵国的李牧。这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将对名将,也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有好戏看了。

一开始,秦国和赵国在长平这个地方对攻,秦国小胜,赵国占了下风。 廉颇这个人能攻能守,一看秦军的士气不小,就由攻转守。秦国攻打赵国,来者是客,速战速决对秦国有利,老将廉颇使出“拖”字决,企图把秦军拖垮。这样的决策也无可厚非,廉颇之所以这样做,他的依据就是秦军远道而来,时间长了,粮草肯定要出问题,基于这们的考虑,他才拿出“拖”字决。

可是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秦朝从秦穆公当政时起,推行商鞅变法,重视军事和农耕。 秦国特别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而大力兴修水力工程,实力不弱的赵国不怎么重视农业生产,而是大力推行工商业。这也是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六国最重要的原因,只有秦国这样做了,而其他六国都没有。

秦国在攻占了整个西南地区以后,在今天广西这个地方修建了灵渠,在四川巴蜀这一带修了都江堰,在关中这一带修建了郑国渠,这样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使秦国农业连年丰收,进而国力大增。 农耕 社会 只要农业有保证,军事实力就有保证。这和今天的 社会 不一样,现代战争打得就是经济实力,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基础,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后盾,在战争中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有时候连敌人都找不到。

所以说,老将廉颇做出的决策从长远来看也是有问题的。 但是从短期来看,赵国的防御还是取得一定的效果,秦国久攻不下,也渐渐有点急躁。于是还是请出丞相范雎,大将出马,一个顶俩,范雎一招离间计,战争形势对赵国急转直下。

范雎派出间谍,上演了一回“间谍大战”。 间谍进入赵国后,放出消息称,秦国最不怕廉颇了,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说这个人从小熟读兵书战策,只要把部队指挥权交给赵括,秦军就会望见而逃。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出就不满意,一听出秦军最惧怕赵括,就果断临阵换将,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赵括求胜心切,主动出击,这可乐坏了白起。 于是秦军对赵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赵括也在战斗中被乱箭射死, 历史 没有再给赵括更多的实战机会。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就是在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军事主官以后,赵括的母亲曾找到赵王,劝说他不要让赵括指挥军队。

赵母是这么说的,赵括和他爸爸不一样,他爸爸不打仗的时候,常常把大王赏赐给他的财物都分给他的下属和士兵,而赵括不是这样,他把大王赏赐给他的财物放在家里,天天在家看,从不分给别人。 还有,他爸爸每次快要打仗的时候,就全心放在战争准备上,家里的事就都不管了,他活着的时候,曾经跟我说过,不要让赵括带兵打仗,因为他小时候,一说起战争的事就说得很轻松,说得跟儿戏一样,不拿战争这么大的事当回事。

只可惜孝成王没有听从赵母的劝告,还是让赵括带领赵军和白起打,没有一点实战经验的赵括哪是白起这种久经沙场、常年征战的人的对手,即使是老将廉颇也未必能挡住实力强大、国力雄厚的秦国的进攻,这才让“纸上谈兵”的赵括“臭”了好几千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