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于2018-04-01
实际上应该是公元前222年。
因为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穆王迁,但是赵国贵族却又在代(今山西大同)立嘉为赵王(又称为代王)。代王嘉在位六年,秦军灭代,赵国宗庙不继。
有些人之所以认为赵国被灭于公元前228年,是由于他们觉得邯郸破灭之后赵国就不存在了,赵王嘉的政权应该叫代国。若是按照这种说法的话,那岂不是燕国的灭亡应该在公元前226年了?因为公元前226年秦军就攻破了蓟城,燕王喜逃亡辽东,公元前222年,秦破辽东。那后来的燕国难道也叫做辽东国?
其实公元前228年之后的赵国称为代就像魏国称梁(都城迁往大梁),韩国称郑(都城迁往郑)是一个道理,赵王嘉是赵悼襄王的嫡长子,他的手下全是赵国贵族,所以他的国家只能是赵国。
附注:历史上的代国在春秋时期存在过,是白狄所建,后来被赵武灵王消灭,公元前228年的时候代只是赵国的一个城邑,赵王嘉的迁徙不过是赵国都城攻破,国君被俘后,新国君迁都的行为而已。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国家都城被攻破,国君被俘虏就说国家灭亡了,历史上这种事情太多
直接原因是长平之战。赵国罢免了良将廉颇,启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一战被坑杀掉40万士兵,元气大伤,后来又一错再错,中了敌人的计谋,错杀了李政。
具体便不知道了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大败于瘀与(今山西和顺西北) 。这时,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长平之战决战要图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赵孝成王说:"好。"
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计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