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什么做的?
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钠盐:
谷氨酸主要原料有淀粉、糖蜜、醋酸、乙醇等。国内厂家现多以淀粉为原料生产谷氨酸,少数厂家以糖蜜为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转化生产成味精。用脲素、钱盐等为氮源,加入辅料,培养谷氨酸生产菌,发酵30-40小时。
谷氨酸最早由德国的雷特豪于1846年在小麦的面筋中首次分离获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并发现谷氨酸的钠盐具有鲜味;1909年日本开始生产以谷氨酸一钠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并出售。
谷氨酸提取的方法有等电点法、离子交换法、金属盐法、盐酸水解-等电点法、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等。
提取后经精制而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氨酸钠。成品为无色或白色柱状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对光、热较稳定。具有很强的肉类鲜味,稀释3000倍仍能尝到其鲜味。
与食盐并用可增强其鲜味作用,以1克食盐加入0.1-0.15克谷氨酸钠呈味效果最佳;与肌苷酸和鸟苷酸配合使用,可使鲜味提高4-6倍。强力味精即为与上述物质混合配制而成。适用于家庭、饮食业及食品加工业,一般用量为0.1-0.5%。
扩展资料:
味精使用技巧:
1,拌凉菜使用晶体味精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化开,然后再浇到凉菜上,效果较好(因味精在45℃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用晶体直接拌凉菜,不易拌均匀,影响味精的提鲜作用。
2,作菜使用味精,应在起锅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危害人体。
3,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释度是3000倍,人对味精的味觉感为0.033%,在使用时,以1500倍左右为适宜。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似成非成,似涩非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食品暂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4,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 70℃~90℃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超过100℃时味精就被水蒸气挥发,超过130℃时,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还会产生毒性。对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参考资料来源:
2020-03-31 广告
味精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是调味料的一种。我国自1965年以来已全部采用糖质或淀粉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经等电点结晶沉淀、离子交换或锌盐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扩展资料:
味精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味精中96%的谷氨酸能被人体吸收,形成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它又能与血氨结合,形成对机体无害的谷氨酰胺,解除组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氨的毒性作用。
味精还能参与脑蛋白质代谢和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起到良好作用,因而对人体健康有益。
虽然味精是安全的,但是在炒菜的过程中也不能过量添加,要适度使用。毕竟味精只是一种调味剂。同时,在炒菜的过程中,要注意味精投放的温度和时间,适宜的温度是70℃—80℃,最好在汤菜出锅前投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味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使用了100多年的味精,对人体有害吗?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化学名称谷氨酸钠,又叫麸氨酸钠,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指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
制作过程:
用糖质或淀粉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经等电点结晶沉淀、离子交换或锌盐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俗称的味精,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和食盐。
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
味精于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