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资料的民风民情有哪些?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
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
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
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
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
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扩展资料: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为“九天东厨烟主”。
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
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
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
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
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
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_台湾的过年习俗
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
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
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
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
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
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扩展资料: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为“九天东厨烟主”。
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
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
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
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
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
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_台湾的过年习俗
展开全部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下面是台湾的风俗,希望能帮到你
饮食习俗:
类似闽、粤,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风味小吃品种极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鱼,基隆豆签羹、‘甜不辣‘,桃园石门沙锅鱼头,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贡丸‘,嘉义‘四臣汤‘和香菇鱼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馅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贝类海鲜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台湾民俗——布袋戏 :
台湾布袋戏是在明末清初由大陆的福建和广东传入的,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台湾同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改革,使古老的布袋戏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台湾布袋戏以戏路、词调、乐调不同,分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南管、北管、潮调、外江和歌仔调等。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影响渗透,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且十分精美的民间戏曲艺术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
人和人之间往来,按国内的习俗都要带一些礼物,在台湾俗称“带伙手”,那么您知道台湾哪些东西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呢?下面听小编细细道来:
毛巾,从前台湾民间丧家惯例于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因此在普通情况,若赠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扇子,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是为太绝情。意味利用完毕后,再无利用价值,即予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于此种心理,因此扇子亦万不可当礼物赠人。
饮食习俗:
类似闽、粤,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风味小吃品种极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鱼,基隆豆签羹、‘甜不辣‘,桃园石门沙锅鱼头,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贡丸‘,嘉义‘四臣汤‘和香菇鱼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馅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贝类海鲜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台湾民俗——布袋戏 :
台湾布袋戏是在明末清初由大陆的福建和广东传入的,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台湾同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改革,使古老的布袋戏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台湾布袋戏以戏路、词调、乐调不同,分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南管、北管、潮调、外江和歌仔调等。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影响渗透,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且十分精美的民间戏曲艺术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
人和人之间往来,按国内的习俗都要带一些礼物,在台湾俗称“带伙手”,那么您知道台湾哪些东西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呢?下面听小编细细道来:
毛巾,从前台湾民间丧家惯例于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因此在普通情况,若赠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扇子,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是为太绝情。意味利用完毕后,再无利用价值,即予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于此种心理,因此扇子亦万不可当礼物赠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下面是台湾的风俗,希望能帮到你 饮食习俗: 类似闽、粤,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就是我们的关系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关系的时候我们的关系的时候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几个给特咕嘟咕嘟国家级搜嘎的攻击的疙瘩疙瘩多大第几集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