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首先,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之事有待存疑,这个故事正史上并未记载,所以其主要来自野史传说,但今天我们且将其当成以发生之史实来解惑。
在中国历史之中,有两位智者被传得神乎其神,似乎无事不知,望断未来,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和刘伯温。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的刘伯温虽有大才,却没有传说中如此之神,也不如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
刘伯温生于元朝晚期,心中有抱负,有才干,但是奈何生不逢时,在为官期间屡受元朝贵族排挤。所以一气之下,刘伯温便辞官隐居起来。
适逢朱元璋小有所成,刚攻打下浙江,朱元璋听说此地有个叫刘基的大才子,便派人去邀请他。此时刘伯温心里有着读书人的傲气,有点瞧不上朱元璋这种农民出身的军阀,对前去请他的使臣置之不理。如果不是朱元璋动怒,直接逼他来,恐怕刘伯温还是不肯买账。所以这也导致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感情不如徐达和常遇春之流。
虽说刘伯温和朱元璋刚开始的见面不算愉快,认识朱元璋也比较晚,但是他却在朱元璋征战天下时,两次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
其中一次是陈友谅重兵渡江而来,兵临城下,大臣们都想逃跑,唯独刘伯温和朱元璋坚持正面相抗,使得“革命根据地”得以保留。还有一次是著名的鄱阳湖之战,就在朱元璋正面战场节节失利的关头,刘伯温当机立断从侧翼偷袭陈友谅汉军,使得大明江山在此战基础上建立。
虽然刘伯温通过这两件事立下了汗马功劳,证明了自己实力,让朱元璋不敢小看自己,但显然,当建国以后,朱元璋却也因为之前的不快,以及这两件事,对刘伯温心生间隙,故在其他功臣都封侯封王时,他只得了一个伯爵,还不是世袭。
或许有人不解,刘伯温摆架子惹朱元璋生气我们理解,为何后面两件事刘伯温力挽狂澜反惹朱元璋不快呢?
实际上,刘伯温最大的错误就是力挽狂澜,从上述两件事中,我们都知道刘伯温的决策十分正确,而且都是在最为危险的关头。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决策自古以来都是帝王的工作,一个臣子只需要提出自己的计谋供帝王参考便可,但若臣子不仅坚信自己计谋正确,还贯彻实施自己的想法,无疑是在和帝王抢饭碗。
显然,刘伯温的决策能力让朱元璋觊觎和害怕了,一个不被帝王掌握的臣子是帝王所不喜的!所以这才有了后来的朱元璋宴请群臣的故事。
洪武年间的一天夜里,朱元璋宴请功臣,他先是摆出了萝卜韭菜和青菜豆腐给各位功臣,并注意观察了他们的神情。见到场面一度冷清尴尬,朱元璋便上了兔子和狗肉,并称前面只是开胃菜,这才让喜爱吃肉的群臣们高兴起来。而一旁的刘伯温原本就知道前面的素食已经说明朱元璋不信任他们了,故兔子和狗肉出来更加忧惧,毕竟狡兔死,走狗烹。
就这样,心事重重的刘伯温只能在这场食之无味的宴会之后匆忙离宫。传言,就在离宫的途中,刘伯温遇到了刻意与他相见的马皇后,马皇后也并未多言,只是送了他一个被布包裹的篮子,让他回去再打开。
刘伯温自知此事不简单,便匆忙回到府上,打开了篮子,只见到两颗枣子和一个梨。聪明的刘伯温一见这些物什,便知道了马皇后是想让他早早离开庙堂避难。联系当晚朱元璋对群臣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决策之能,刘伯温自知再不离去便大难临头,于是不久后便收拾细软,跟朱元璋请求辞去,荣归故里。
当然,这则见于野史的故事并未经史学检验,但至少马皇后曾经帮助刘伯温免于杀戮,却是不可争议的。至于马皇后为何要帮刘伯温,那是因为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贤后,她不忍朱元璋残杀无辜大臣,便只能多次暗中保护遇难大臣,或在宫中为他们向朱元璋求情。所幸朱元璋十分珍爱这位患难妻子,所以马皇后也因此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然而虽然刘伯温走得比较早,也因此免于劫难,但还是后来被朱元璋重新叫回眼皮底下盯着。虽说刘伯温年老后,被胡惟庸毒害,但朱元璋并非背后元凶,毕竟这样一位杀伐果决的皇帝杀人不需如此卑劣。
刘伯温出山的时候,就没有给朱元璋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刘伯温在1359年才出山,年近半百了。朱元璋派孙炎去请刘基、章溢、叶琛出山时,另两个都痛快地去了,刘伯温不知道是要学诸葛亮还是看不上朱元璋,拒绝不去。孙炎再去去请他,他还是不答应,顺便送了孙炎一把宝剑。孙炎没收他的剑,写了首诗,意思是他的宝剑应该献天子,专门斩杀不听话的人。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吗?刘伯温马上写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跑到南京献给朱元璋。
刘伯温虽然才比诸葛亮,但朱元璋不是刘备啊。出山就闹这么一出,朱元璋心里肯定是不爽的,要不是他写的“十八策”确实很有用,朱元璋未必待见他。
刘伯温出山后,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短短8年时间,建立明朝,立了很大的功劳。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短短8年而已,虽然能力特别强,但是论资排辈,他的资历肯定不够的。刘备离开了诸葛亮,啥都干不了。朱元璋离开了刘伯温,大明朝仍然可以建立。
从始至终,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都不会有太高的地位。就是个普通得很厉害的谋士而已,不会对他言听计从,更谈不上有多信任。
大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刚正不阿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一大批人。
朱元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伯温说李善长功劳很大,威望很高,虽有过失,还是不要惩罚的好。朱元璋说要刘伯温当丞相,刘伯温不答应。
朱元璋摆明了要拿刘伯温当剑对付李善长,刘伯温不从,这不就得罪了朱元璋吗?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时对刘伯温很好,可刘伯温极力反对,说杨宪气量不行。朱元璋又问汪广洋怎么样,刘伯温又说汪广洋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朱元璋再问胡惟庸,刘伯温还是说他不行。朱元璋说那丞相只有刘伯温能胜任了。刘伯温又拒绝了,说自己性格不合适,要朱元璋去用心找,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
刘伯温确实能看人,那三位丞相都不得善终。但刘伯温这么一搞,直接得罪了三个大人物。最后还没解决朱元璋的问题,朱元璋肯定是很恼火的。从之后朱元璋先后任命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足以说明他对刘伯温是不信任的。
刘伯温也自知得罪了太多人,早早的辞官回家养老。杨宪,汪广洋没当多久丞相就玩完了。胡惟庸上位。胡惟庸可不是个善茬,从没忘记刘伯温。仗着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了猜忌,起了杀心了。刘伯温慌忙跑到京城认罪,抑郁成疾。胡惟庸趁机给给刘伯温下毒。
刘伯温怀疑胡惟庸毒害自己,婉转告诉朱元璋。这时候朱元璋宠信胡惟庸,猜忌刘伯温。既然胡惟庸下手了,自然也合他心意。朱元璋当然是当作没听见,让刘伯温好好休息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