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交往,具体要怎么引导?
父母可以让孩子们多接触同龄人,一点一点地积累社交经验。例如,让孩子们和邻居、朋友、同事的孩子一起玩,活动、聚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和同事在一起,体验友谊的乐趣。家长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很多可以用在充分游戏上的资料,让他们尽情玩耍。尽可能在他们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互相影响。孩子们经常模仿自己看到的社交习惯和方式,最容易从父母那里学到接待访客的习惯和方式,成年人之间交往的示范可以给孩子提供间接的交往经验。因此,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和孩子说话时,父母应该采取轮流说话的方式,多听他说的话,谈论孩子们喜欢的某些事情,表达他们的感情,这就是鼓励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真心讲给孩子听。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交朋友的画册和动画片,向孩子展示别人如何交朋友,从而有效地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当父母教孩子如何沟通时,不要改变孩子的基本性格,不要刻意追求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朋友一起玩是孩子们学习社会规则的重要方法,但如果他只有一两个自由奔放的朋友就好了。如果孩子能很好地与同龄人沟通,即使是社会上的成功。如果孩子过于内向或害羞等与其他孩子交往有困难,父母可以建议把孩子带到集会或公园,介绍给其他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给对方看。父母也可以邀请熟悉的人,例如邻居、朋友的孩子慢慢接近孩子,让孩子在同事之间放松。
盲目消费会给家庭增加不少支出,带来经济压力。礼物、聚会、亲子活动等需要一定的支出。家长应该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家庭正常消费支出及家庭理财计划为基础,调整子女的社交费用支出比重,这也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们喜欢互相比较,容易形成互相比较的坏习惯。很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出现了比较现象。例如,孩子过生日时经常收到孩子送的礼物,孩子过生日时,父母头疼要送什么礼物,不能太便宜下手,又贵又有压力。到现在为止,孩子的心理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庆祝生日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亲自送礼物,或者和同学玩游戏等,孩子们亲自送礼物更有意义。不仅培养了独立精神,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帮助孩子创造社交环境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但只是让孩子有更多的接触面,睁开更多的眼睛,获得社交经验的积累,付出和回报并不相称。家长不必刻意营造什么样的环境,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孩子的社会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开始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为孩子选择小伙伴,也不要考虑孩子能不能和某人成为好朋友。家长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天生的社交本能给予特别的关心和正确的反应,帮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社会乐趣,顺利地走上社交的道路。
比如说,当自己和孩子玩儿时,自己的角色就是“孩子的同伴”,跟孩子交流时也尽量不要带有教导的情绪;要跳出大与小、长与幼、父/母与子的框子,采取“相互、平等、合作”的交往方式,不要孩子一发脾气,父母马上转换角色去哄孩子,而是做到“如果你发脾气了,那我也可能因此而不高兴”,让孩子明白同伴与父母是不同的,否则孩子就还会带着“要哄我、迁就我”的模式与同伴相处。
2、鼓励孩子与同伴相处。当孩子与同伴相处时发生矛盾了,父母不要急于处理,先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完,然后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完问题后,问问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当孩子感受到原来自己好好说话、好好做事是会被同伴接纳、喜欢的,孩子当然就会慢慢地愿意友好地与同伴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