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有哪些?
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根本原因就是唐王朝拿捏不住安禄山了,从而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究其根本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唐朝的社会环境
唐朝堪称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自从大唐立国之后,便一直崇尚武力。大唐名将辈出,而这些名将成名之路上,都是周边小国的累累白骨。
唐朝灭掉周边数十个小国,将其民全部吸纳进来,唐朝初期,李世民治理之下的大唐,具备这个容纳力。
当时大唐整体的政策,就是开放包容,而大唐整体的文化也是如此。各民族平等,四海一家。通过会盟,和亲等政策,加强了多方的文化交流,使得周边不少游牧民族都在为大唐效力。
这原本就是个好政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周边胡人在大唐纷纷定居下来,甚至在朝堂上开始任职,不少归化人员也都参与到大唐江山的实际建设中。从而为大唐增加了几分不稳定因素。
要知道,他们进入大唐生活,只是因为唐朝当时的政策好,个人发展要好于在自己家乡,而在文化认同方面,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唐朝人,这也就注定了,这群人一旦安置不好,就成了唐王朝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唐玄宗李隆基上位之后,靠着其铁血手段,治理出来一个“开元盛世”,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当扩张以及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庞大的疆域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统治力才行,为了解决这一现象,节度使制度便被制定出来。
节度使制度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简单来说,节度使一人身兼军、民、财三政于一体,一人管2-4个城镇,也就是说,这几个藩镇所有的事,都归他们自己说了算,只不过在从属关系上,他们统归朝廷所管辖。
按照正常来说,朝廷本身如如顷果强大的话,藩镇再厉害也翻不起什么风浪,可是如果朝廷统治力下行,那就不好讲了。
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就不太想天天将精力放在繁杂的军务上面,他就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自己省点心。
于是,节度使制度就在这时候迎来了春天,节度使各扫门前雪,唐玄宗乐得自在。在内部,他任用李林甫为宰相,管理朝堂内部的事项。
原本这个思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唐玄宗选人这一块没有拿捏准,李林甫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为了增加自己的掌控力,在任期间多次打击报复其他官员,堵塞百官言路。
天下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天下的问题全都到不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如此一来,听不到的问题不就变成了没有问题么?这就是李林甫的思想路线。
唐玄宗既然任用李林甫,对于他打击报复这事还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当皇帝不就是看臣子互相斗么。
虽然李林甫人品这一块不太行,但是他拿捏百官以及压制边将这一块倒是做得真不错,就算是安禄山都被李林甫治得跟小猫咪一样。
李林甫一直倾向于扶持胡将,他认为胡人弓马娴熟,而且头脑单纯,没有那么多裙带关系,安禄山就是被李林甫扶持起来的。而李隆基也一直默认安禄山势力的发展,他想下一盘更大的棋。
李隆基用安禄山来制衡太子
安禄山做大,李隆基并不是看不到,尤其是到了后期,俩人更是走得近乎,安禄山还认了杨贵妃为干娘,实在是会玩儿。
在这层关系下,李隆基更是为安禄山处处开绿灯,使得安禄山成为了藩镇里面实力最强的一支。无疑,李隆基就成为了安禄山的庇护伞,而安禄山也深知自己最大担心被朝廷养了猪,拼命贿赂朝廷官员,让其为他说好话。
李隆基扶持安禄山,更多的是让他来制衡太子一派。不得不说,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唐朝的皇位交接从来都不太平,当儿子的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提前上位。
李隆基也是通过手段,逼自己老爹让位于自己。因此他年纪大了之后,看着太子一个个长成了大人,就越发的怕儿子抢权夺位。
之前借助于武惠妃的手,将太子除去了一个,这随着时间的增长,他又开始担心太子夺权的事了。
太子一直是个难以处理的点,找个太弱的,就怕压不住,被外人抢夺胜利果实,武则天的事件历历在目。
找个强的,就担心儿子提前夺位,好不开闭橡老心。于是,太子最难处理,既要扶持他,又要找一方势力来制衡他,胡人安禄山正好干这个事儿。
原本是一盘好棋子,结果被杨国忠这小子搅乱了。他与安禄山闹得不开心,结果安禄山还真打着: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的口号轿升造反了。
事实证明,唐朝确实已经从内在烂透了,大唐境内竟然让安禄山的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出逃,杨贵妃背锅,大唐江山再也难回巅峰。
综上所述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再到节度使制度,最后李林甫当官19年的胡作非为。
最后,还有李隆基的私心,他总是靠帝王之术来权衡各方势力,没想到最后还是玩脱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自此开始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