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知识:术后疼痛的整体护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为接受治疗而住院的外科患者,不论是急诊入院,还是选择性住院,当知道要接受手术,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对术后疼痛产生不安和恐惧。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观念已逐步渗透到术后疼痛的护理工作中,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士的重要职责。 来源:考试大
1术前指导
对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即开始术前指导,应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不同,产生心理反应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应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种,讲解手术目的、方式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尤其对手术后留置的引流管的种类、目的、时间、引流部位将会出现怎样的疼痛,体位变动、牵拉切口、咳嗽等均可诱发疼痛等情况向患者说明,并将缓解疼痛的方法告诉患者,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双向信息交流
术前一定要告诉患者关于术后镇痛的知识,让他们理解使用太多的止痛药有害处,还须说明一旦疼痛严重,就需要多用药物,并且难以控制,所以要告诉患者在疼痛变为严重之前,报告医生、护士。还可利用患者间的交流,把术后患者介绍给术前患者,前者可以向后者生动讲解术后疼痛、放置及拔出引流管时疼痛的情况,使后者对术后疼痛有所准备。
3术后疼痛与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为外科患者最常见和最突出的心理反应,这与患者术前心理准备不充分、术后躯体不适、对预后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疑虑有关。疼痛可因焦虑加剧,焦虑与疼痛反应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术后疼痛程度有随焦虑情绪增加而增强的趋势。护士对患者术后仍然存在焦虑倾向应有足够认识,要主动关心患者,从稳定情绪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
4术后疼痛的观察 来源:考试大
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除了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同时,术后疼痛还会引起内脏的反应,这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主要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儿茶酚胺升高有关。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浅快,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切口愈合,同时,疼痛还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影响术后康复。
4.1疼痛时的体征。术后的患者通常在麻醉药对机体作用逐渐消失时,感觉开始恢复,疼痛逐渐加剧,多出现痛苦面容,脸色苍白,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种种体征。表现为出汗、呻吟,辗转不安,不敢移动身体,不敢用力咳嗽。全麻患者在术后2~6h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h最明显,24~72h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等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变化的观察不容忽视。
4.2患者因术式不同,术后疼痛程度也不同。剖胸术和上腹部手术,因切口深,并受呼吸运动影响,故而疼痛剧烈;阑尾、疝及四肢浅部手术,术后疼痛较轻。
4.3疼痛的阈值,年轻人比老年人疼痛更敏感。
5术后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有个体差异,由于各种状态和条件既复杂又相关,客观地判断疼痛的程度较难,重要的是具有早期发现疼痛,收集信息的能力,只有对其作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护士经常利用自己的判断力,依靠一些生理指征和行为作为评估标准,这样有时会造成误导或不准确,正确的评估工具可通过减少错误偏差的机会,使护士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估。
5.1自我评估
5.1.1根据患者的主观描述对疼痛进行评估,简单的0~10级标准适用于6岁以上患者,其标准顺序依次为轻微疼痛1~4级(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痛和炎性痛),中度疼痛5~6级(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痛和刺痛、触痛和压痛),严重疼痛7~9级(如妨碍正常活动),剧烈疼痛为10级(无法控制)。 来源:考试大
5.1.2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对小儿还有那些认知已损害以及不会说话的成年人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该方法采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至悲伤和哭泣来表达。
5.2行为评估
是对术后疼痛程度的客观评估,常选择行为中的哭闹、惊叫、易受刺激,面部表情,躯干运动,触摸伤口的企图等加以评估。
5.3生理变化测量
生命体征变化是评估术后疼痛的重要依据。心率、呼吸频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都是术后疼痛的反应,但由于其他应激反应也会出现类似变化,故不具备疼痛特异性。
6术后疼痛的缓解
术后疼痛的患者不愿咳嗽、深呼吸和翻身,易导致肺不张、血栓、麻痹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因而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以克服上述并发症,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及缩短住院日期有显著意义。
6.1体位变换
术中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引起疼痛并不少见,术后保持舒适卧位,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促进呼吸循环。术后为预防呼吸器官并发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每2h更换体位一次,但勿引起患者疼痛,事先应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6.2平衡镇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能由单一的药物达到,用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相配合,以改善镇痛效果,减少药量和不良反应,起到良好的平衡镇痛作用。例如:用阿片类药复合非甾炎抗炎剂(nsaids),能降低阿片类药量的30%~50%,减少阿片类药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 来源:考试大
6.3患者自控镇痛(pca)
pca是用一种新型的注射泵将镇痛药物由患者按需注射而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的一种方法。pca泵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患者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6.4非药物辅助治疗
非药物的镇痛方法对机体无损伤性,更倾向于机体、思维、精神三者的统一,适应患者的整体需要。
6.4.1周围环境不良可诱发或增加术后疼痛,应调整环境以缓解疼痛。夜间尽量关灯,如果处置时需要照明可用手电,不可直接照射患者的脸部,尽量照地面。为防止日光或月光照射,可窗帘遮挡;尽可能减少刺激性声响,医护人员对话或处置时的动作要轻,限制探视会面时间及人数;根据室温具体调整每个患者的冷暖,创造使患者安然入睡的环境,必要时使用保暖或降温措施。
6.4.2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镇痛效果,可试用非传统的护理方法,将意象、音乐、松弛、体位保护等与常规的镇痛方法联合使用,增强常规方法的镇痛效果。要取得缓解术后疼痛的良好效果,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护理技术,运用整体护理,掌握患者疼痛的信息,正确评估疼痛程度,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术前指导
对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即开始术前指导,应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不同,产生心理反应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应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种,讲解手术目的、方式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尤其对手术后留置的引流管的种类、目的、时间、引流部位将会出现怎样的疼痛,体位变动、牵拉切口、咳嗽等均可诱发疼痛等情况向患者说明,并将缓解疼痛的方法告诉患者,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双向信息交流
术前一定要告诉患者关于术后镇痛的知识,让他们理解使用太多的止痛药有害处,还须说明一旦疼痛严重,就需要多用药物,并且难以控制,所以要告诉患者在疼痛变为严重之前,报告医生、护士。还可利用患者间的交流,把术后患者介绍给术前患者,前者可以向后者生动讲解术后疼痛、放置及拔出引流管时疼痛的情况,使后者对术后疼痛有所准备。
3术后疼痛与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为外科患者最常见和最突出的心理反应,这与患者术前心理准备不充分、术后躯体不适、对预后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疑虑有关。疼痛可因焦虑加剧,焦虑与疼痛反应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术后疼痛程度有随焦虑情绪增加而增强的趋势。护士对患者术后仍然存在焦虑倾向应有足够认识,要主动关心患者,从稳定情绪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
4术后疼痛的观察 来源:考试大
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除了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同时,术后疼痛还会引起内脏的反应,这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主要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儿茶酚胺升高有关。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浅快,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切口愈合,同时,疼痛还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影响术后康复。
4.1疼痛时的体征。术后的患者通常在麻醉药对机体作用逐渐消失时,感觉开始恢复,疼痛逐渐加剧,多出现痛苦面容,脸色苍白,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种种体征。表现为出汗、呻吟,辗转不安,不敢移动身体,不敢用力咳嗽。全麻患者在术后2~6h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h最明显,24~72h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等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变化的观察不容忽视。
4.2患者因术式不同,术后疼痛程度也不同。剖胸术和上腹部手术,因切口深,并受呼吸运动影响,故而疼痛剧烈;阑尾、疝及四肢浅部手术,术后疼痛较轻。
4.3疼痛的阈值,年轻人比老年人疼痛更敏感。
5术后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有个体差异,由于各种状态和条件既复杂又相关,客观地判断疼痛的程度较难,重要的是具有早期发现疼痛,收集信息的能力,只有对其作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护士经常利用自己的判断力,依靠一些生理指征和行为作为评估标准,这样有时会造成误导或不准确,正确的评估工具可通过减少错误偏差的机会,使护士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估。
5.1自我评估
5.1.1根据患者的主观描述对疼痛进行评估,简单的0~10级标准适用于6岁以上患者,其标准顺序依次为轻微疼痛1~4级(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痛和炎性痛),中度疼痛5~6级(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痛和刺痛、触痛和压痛),严重疼痛7~9级(如妨碍正常活动),剧烈疼痛为10级(无法控制)。 来源:考试大
5.1.2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对小儿还有那些认知已损害以及不会说话的成年人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该方法采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至悲伤和哭泣来表达。
5.2行为评估
是对术后疼痛程度的客观评估,常选择行为中的哭闹、惊叫、易受刺激,面部表情,躯干运动,触摸伤口的企图等加以评估。
5.3生理变化测量
生命体征变化是评估术后疼痛的重要依据。心率、呼吸频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都是术后疼痛的反应,但由于其他应激反应也会出现类似变化,故不具备疼痛特异性。
6术后疼痛的缓解
术后疼痛的患者不愿咳嗽、深呼吸和翻身,易导致肺不张、血栓、麻痹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因而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以克服上述并发症,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及缩短住院日期有显著意义。
6.1体位变换
术中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引起疼痛并不少见,术后保持舒适卧位,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促进呼吸循环。术后为预防呼吸器官并发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每2h更换体位一次,但勿引起患者疼痛,事先应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6.2平衡镇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能由单一的药物达到,用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相配合,以改善镇痛效果,减少药量和不良反应,起到良好的平衡镇痛作用。例如:用阿片类药复合非甾炎抗炎剂(nsaids),能降低阿片类药量的30%~50%,减少阿片类药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 来源:考试大
6.3患者自控镇痛(pca)
pca是用一种新型的注射泵将镇痛药物由患者按需注射而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的一种方法。pca泵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患者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6.4非药物辅助治疗
非药物的镇痛方法对机体无损伤性,更倾向于机体、思维、精神三者的统一,适应患者的整体需要。
6.4.1周围环境不良可诱发或增加术后疼痛,应调整环境以缓解疼痛。夜间尽量关灯,如果处置时需要照明可用手电,不可直接照射患者的脸部,尽量照地面。为防止日光或月光照射,可窗帘遮挡;尽可能减少刺激性声响,医护人员对话或处置时的动作要轻,限制探视会面时间及人数;根据室温具体调整每个患者的冷暖,创造使患者安然入睡的环境,必要时使用保暖或降温措施。
6.4.2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镇痛效果,可试用非传统的护理方法,将意象、音乐、松弛、体位保护等与常规的镇痛方法联合使用,增强常规方法的镇痛效果。要取得缓解术后疼痛的良好效果,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护理技术,运用整体护理,掌握患者疼痛的信息,正确评估疼痛程度,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