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讲解什么?是翻译还是什么?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生平简介
[编辑本段]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由于其医术高明,又常为君主看病,受到当时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后被李派的刺客刺杀身亡。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先秦不少著作载有扁鹊的事迹,本文主要取材于《史记·扁鹊列传》。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并且署名扁鹊(秦越人)所著。近代还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
扁鹊庙
[编辑本段]
现存墓冢高约1.67米,墓围周长约50米。石碑1通,穹顶,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镌刻文字漫漶,可辨识“大观元年三月□日杨□信□□重□收扁鹊墓”字样。大观元年(1107),为目前发现扁鹊墓最早者。 墓旁有石羊1对。古槐1株,树围根部粗4.24米,高约20米,树中空,据称树龄已超过2000年,树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厘米。 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1600)《重修扁鹊祠记》,碑云“祠宇时久”创始年不详。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为早,面中条,近王官谷瀑布,风景优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鹊庙记》始将“祠”改为“庙”。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
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坐龙首椅上,面目慈祥庄重,面形方圆,广额方颐,有宋塑遗风。 扁鹊以其精湛的医术、医德深受百姓爱戴,从而受到历代祭祀。扁鹊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扁鹊传说——“良医治未病”
[编辑本段]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杀害了扁鹊。
秦国名医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扁鹊的真名——秦越人。大约活动在秦穆公至秦惠公时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齐国勃海(今河北任丘一带)人。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翟遇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生平简介
[编辑本段]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由于其医术高明,又常为君主看病,受到当时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后被李派的刺客刺杀身亡。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先秦不少著作载有扁鹊的事迹,本文主要取材于《史记·扁鹊列传》。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并且署名扁鹊(秦越人)所著。近代还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
扁鹊庙
[编辑本段]
现存墓冢高约1.67米,墓围周长约50米。石碑1通,穹顶,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镌刻文字漫漶,可辨识“大观元年三月□日杨□信□□重□收扁鹊墓”字样。大观元年(1107),为目前发现扁鹊墓最早者。 墓旁有石羊1对。古槐1株,树围根部粗4.24米,高约20米,树中空,据称树龄已超过2000年,树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厘米。 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1600)《重修扁鹊祠记》,碑云“祠宇时久”创始年不详。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为早,面中条,近王官谷瀑布,风景优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鹊庙记》始将“祠”改为“庙”。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
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坐龙首椅上,面目慈祥庄重,面形方圆,广额方颐,有宋塑遗风。 扁鹊以其精湛的医术、医德深受百姓爱戴,从而受到历代祭祀。扁鹊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扁鹊传说——“良医治未病”
[编辑本段]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杀害了扁鹊。
秦国名医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扁鹊的真名——秦越人。大约活动在秦穆公至秦惠公时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齐国勃海(今河北任丘一带)人。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翟遇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展开全部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
韩非(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散文家。他出身于韩国的贵族,是荀子的学生。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观察过去政治的得失变化,著《孤愤》、《五蠹(dù)》、《说难》等十余万言。书传至秦国,为秦王赏识。后在秦遭受谗毁,被毒死狱中。(可参见《智子疑邻》题解)
《韩非子》全书共五十五篇,是先秦散文集大成的著作。语言犀利峻峭,论理精密谨严,擅长创作精辟的寓言作为论据,以引起人们的警醒与思考。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就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原文
[编辑本段]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
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
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译扁鹊见蔡桓公〔扁鹊(bià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今河北省任丘县境内)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见:进见、谒见。蔡桓公:蔡国(今河南省蔡县一带)的国君。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立:站立。有间(jiàn):一会儿。〕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国君您(指蔡桓公)。疾:病疾。腠(zòu)理:皮肤的纹理。不治将恐深:不及时治疗的话恐怕将要更加厉害。将:将要。恐:恐怕。深:厉害、更甚。〕桓侯曰:“寡人无疾。”〔桓侯:即蔡桓公。寡人:古代诸侯国的国君对自己的谦称。〕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出:退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好(hào):喜欢。不病:没有疾病(的人),此作名词性词组。以为功:即“以(之)为功”(省略介词宾语),意思是“把(它)作为功劳。”〕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居:止、停。居十日:待(dāi)了十天。复:再次。肌肤:肌肉和皮肤。益:更加。〕桓侯不应。〔应(yīng):答应、理睬。〕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悦(yuè):高兴。〕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桓侯而还走:(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而:连词,表顺承。还(huái):同“旋”,意思是“回转”、“掉转”。走:跑。〕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使:令、让。问之:问他(指扁鹊)。〕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熨之所及也:(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tàng):同“烫”,即用热水焐(wù)。熨(yùn):用药物热敷。之:助词,无实义。所及:所达到的(所字结构)。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针刺治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司命之所属:司命所管的。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属:管。之:助词,无实义。无奈何:没有办法。奈何:怎么办、怎么样。也:语助词,表肯定。〕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今在:现在(疾病)在……。是以:即“以是”,意思是“因此”。是:指示代词,此。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矣:语助词,表肯定,了。〕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体痛:身体疼痛。索:寻找。已逃秦矣:已经逃(到)秦国去了。逃秦:即“逃(于)秦”省略介词“于”。矣:语助词,表时间,了。〕桓侯遂死。〔遂(suì):不久。〕 〔小结〕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热心及时行医,又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译文
[编辑本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回答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退出后,桓公说:“这些做医生的,总是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就会加深。”蔡桓公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扁鹊又退了出去。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要是不治,就更加严重了。”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掉了。蔡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肌肉皮肤之间,用针灸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恒公病死了。
本文描写了古代神医为诸侯王诊断疾病,被君王粗暴地回绝,而最终逃亡而去的故事,主要截取二人三次对话的片断,最后以神医对病理的论述,和君王终于病死作为结局,故事情节起伏,线索明晰,结构完整。作者注意在层层对比、步步深入中,显示扁鹊的精明诊断,深通病理,对病人苦苦衷告、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揭露诸侯王不纳忠告,刚愎(bì)自信、讳疾忌医、顽劣不化,最终自食其果、病发身亡。 本文的描写隐含着作者的暗讽,如写蔡桓公对神医的猜忌和偏见,写他“不应”、“不悦”的专横,以及写神医扁鹊未能治病,却不得不逃亡,都对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给予了揭露。 仅就写作的手法和目的而言,韩非的写作水平是很高的,而且文章的寓言作用也发挥得很好.但是因为古人的知识水平有限,编出来的东西就有问题,比如这种先在表皮,然后转移进肌肉,最后进入骨头的疾病其实根本是不存在的。而蔡桓公所说的“医者好治不病以为功”倒是挺客观,因为许多疾病本来就是自愈的!现在看这篇文章应该注意的是如何扬弃,扬:不能太独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弃:神医都是杜撰出来的,自称神医的大部分是骗子。如果韩非活到现代是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的,现代人比古代的人至少在知识上水平要高得多了!
寓意
[编辑本段]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from:《点击》)
注音
[编辑本段]
腠 còu 齐 jì 遂 suì
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
火(齐)之所及也:同(剂),一只能种汤药
韩非(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散文家。他出身于韩国的贵族,是荀子的学生。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观察过去政治的得失变化,著《孤愤》、《五蠹(dù)》、《说难》等十余万言。书传至秦国,为秦王赏识。后在秦遭受谗毁,被毒死狱中。(可参见《智子疑邻》题解)
《韩非子》全书共五十五篇,是先秦散文集大成的著作。语言犀利峻峭,论理精密谨严,擅长创作精辟的寓言作为论据,以引起人们的警醒与思考。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就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原文
[编辑本段]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
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
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译扁鹊见蔡桓公〔扁鹊(bià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今河北省任丘县境内)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见:进见、谒见。蔡桓公:蔡国(今河南省蔡县一带)的国君。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立:站立。有间(jiàn):一会儿。〕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国君您(指蔡桓公)。疾:病疾。腠(zòu)理:皮肤的纹理。不治将恐深:不及时治疗的话恐怕将要更加厉害。将:将要。恐:恐怕。深:厉害、更甚。〕桓侯曰:“寡人无疾。”〔桓侯:即蔡桓公。寡人:古代诸侯国的国君对自己的谦称。〕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出:退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好(hào):喜欢。不病:没有疾病(的人),此作名词性词组。以为功:即“以(之)为功”(省略介词宾语),意思是“把(它)作为功劳。”〕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居:止、停。居十日:待(dāi)了十天。复:再次。肌肤:肌肉和皮肤。益:更加。〕桓侯不应。〔应(yīng):答应、理睬。〕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悦(yuè):高兴。〕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桓侯而还走:(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而:连词,表顺承。还(huái):同“旋”,意思是“回转”、“掉转”。走:跑。〕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使:令、让。问之:问他(指扁鹊)。〕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熨之所及也:(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tàng):同“烫”,即用热水焐(wù)。熨(yùn):用药物热敷。之:助词,无实义。所及:所达到的(所字结构)。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针刺治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司命之所属:司命所管的。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属:管。之:助词,无实义。无奈何:没有办法。奈何:怎么办、怎么样。也:语助词,表肯定。〕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今在:现在(疾病)在……。是以:即“以是”,意思是“因此”。是:指示代词,此。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矣:语助词,表肯定,了。〕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体痛:身体疼痛。索:寻找。已逃秦矣:已经逃(到)秦国去了。逃秦:即“逃(于)秦”省略介词“于”。矣:语助词,表时间,了。〕桓侯遂死。〔遂(suì):不久。〕 〔小结〕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热心及时行医,又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译文
[编辑本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回答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退出后,桓公说:“这些做医生的,总是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就会加深。”蔡桓公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扁鹊又退了出去。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要是不治,就更加严重了。”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掉了。蔡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肌肉皮肤之间,用针灸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恒公病死了。
本文描写了古代神医为诸侯王诊断疾病,被君王粗暴地回绝,而最终逃亡而去的故事,主要截取二人三次对话的片断,最后以神医对病理的论述,和君王终于病死作为结局,故事情节起伏,线索明晰,结构完整。作者注意在层层对比、步步深入中,显示扁鹊的精明诊断,深通病理,对病人苦苦衷告、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揭露诸侯王不纳忠告,刚愎(bì)自信、讳疾忌医、顽劣不化,最终自食其果、病发身亡。 本文的描写隐含着作者的暗讽,如写蔡桓公对神医的猜忌和偏见,写他“不应”、“不悦”的专横,以及写神医扁鹊未能治病,却不得不逃亡,都对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给予了揭露。 仅就写作的手法和目的而言,韩非的写作水平是很高的,而且文章的寓言作用也发挥得很好.但是因为古人的知识水平有限,编出来的东西就有问题,比如这种先在表皮,然后转移进肌肉,最后进入骨头的疾病其实根本是不存在的。而蔡桓公所说的“医者好治不病以为功”倒是挺客观,因为许多疾病本来就是自愈的!现在看这篇文章应该注意的是如何扬弃,扬:不能太独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弃:神医都是杜撰出来的,自称神医的大部分是骗子。如果韩非活到现代是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的,现代人比古代的人至少在知识上水平要高得多了!
寓意
[编辑本段]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from:《点击》)
注音
[编辑本段]
腠 còu 齐 jì 遂 suì
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
火(齐)之所及也:同(剂),一只能种汤药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50095.html?wtp=tt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