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诗有感》600字作文!!追加100!!!!!

要求: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暑假作业最后一篇作文,求求各位好心人帮帮忙啊!!!!好的话一定追加100分!!!注意,是初一水平!!!!!!!!!!!... 要求: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

暑假作业最后一篇作文,求求各位好心人帮帮忙啊!!!!

好的话一定追加100分!!!

注意,是初一水平!!!!!!!!!!!!

(*^__^*) 嘻嘻……
展开
 我来答
jlcnc035
2008-08-22 · TA获得超过121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雪一直在飘落,这是飘摇了几个世纪的雪,在他们的生命中和我的内心里。

年少时,第一次读到关于雪的句子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时,从未见过千万树梨花盛开的样子,甚至连一树也不曾见过。北方的冬天,在我的眼里总是一个有些没落的季节,纵使玉树琼花,也难掩那一份浓重的苍凉与漫长的寒冷。在这首送别的诗里,北方绚丽而多姿的雪花被幻化为江南的熏风花树,温情而浪漫,离情别绪中也蕴涵了无限的春光和融融的暖意。故乡的城郊,有一条大河,两岸曾经是很大的一片林子,下雪的时候,树枝上就落满了雪花,远远的望去,在氤氲的雾气中,迷离、柔静、凄美,全无了冬日的凛冽。想必梨花就是这样在春风里绽放、摇曳。

雪忽然让人感到温暖。

不然,张岱怎么会在雪夜去湖心亭看雪呢?那该是江南的雪。

一段空灵、散淡、隽永、简洁、干净的文字,超尘绝俗中略带一丝的淡淡的寂寥、伤感和怅惘。读之,如一缕轻风拂过浮躁的尘世。这是晚明的雪,洒落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飘落在一个士子的内心。

湖心亭的雪,使他从一个时代的终结里悟出了人生至情至性的真意,“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雪掩盖了平日里谙熟的湖光山色,给世界以平和、贴熨,这是自然的淡作之美,触摸着幽静空旷的雪夜,他听到了时光流过和生命消亡的声音,顿感人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藐小,生命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脆弱,只有思想的力量才是旷日持久的,清高的士子总能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这是自魏晋以来一些退避尘俗,抛弃享乐的士子,把才思与自然、人文相融合的士大夫文化的一个侧面。于是,自然、民俗皆成为一种古典的咏叹,腾升出一股纵惯古今浓得化不开的书卷气。

《陶庵梦忆》正是张岱以故国的寻常趣事写就的寻梦之作。繁华旧梦,人世间如雪一样苍白的底色上用浮华和虚幻铺陈的一幕幕过往,象窗外的落叶,交错重叠地落了下来,纷纷攘攘,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宿命,碎了的光阴泻在纸上,流淌开来,看上去总有些暧昧,等我们转过身去,其中便有一场美丽的雪最让人回味,于是而有了寻梦看雪之作。淡淡的笔墨,宠辱不惊,饱蘸着张岱对这个世界深刻的对视与回望,然后带着生命的气息流落在历史的烟尘里。

寻梦,泪眼看花,依稀往事尽在不言中。

寻梦,缘起缘灭,似飞雪入尘花自飘零随江河。

寻梦,无边思绪的自我放逐,拾敛生命的碎片,走向重生的炼狱。

这就是张岱 。

从市井的繁华走向山林的寂寞,在痛失家国的寂寥中走向个人生活的深处,曾经的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朝代的更替,家国的兴衰使他痛感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他在《陶庵梦忆》的序中这样陈述了自己的境况:“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间 ... …”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人,张岱始终无法停止内心激情的勃发和文思的涌动,他用著书来拯救死寂的心灵,给绝望的自己以存活的希望和勇气,留给后人一串点亮寂寞夜空的星子,一声人生晚景中壮美的绝唱。

湖心亭的雪是美丽而多情的,它让张岱在孤独和寂寞中偶遇知音,再一次遭遇人生萍水相逢的喜悦和来去匆匆的伤别,而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一点睛之笔却一语道破了性情中人,率真而为,不为世俗所羁的纵情和疏狂。

张岱是自由的,他虽然失去了仕宦的生活,却在心志的自由中体验了自然的力量和人间的沧桑,张岱是洒脱的,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一个令他失望的时代的束缚,以敏锐和睿智对视着世俗的目光而回归了自然,这其中也有着一个没落贵族的孤高自赏的情调和品格,一个落拓文人的良知和冰雪般的操守。

无独有偶,东晋的王子猷大雪之夜驾舟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又何妨?这看起来有点大乖常理,但仔细想来却言微意重,对于后世的人们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言传的震慑。我们终日在世俗中行走,许多让我们的良知感到厌恶的约定成俗的规则使我们身不由己。王子猷的这种特立独行分明是对世俗的嘲弄和抗争,即使它是那么孤立、诡秘、偏执和微不足道,却让我们如同在风流云散后看见万里无云的蓝天一样清晰地看见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人思想深处的潜流,它必将喷涌而出,一泻千里。

而唐朝的雪又赋予柳宗元另一种意义上的垂钓。

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

于千年万年的无数个冬季之中,他独自的拥有了这个冬日。

寒江寂寞,落雪无言。

休问他为何冷淡了华屋暖裘,拒绝了亲朋故交,远离了俗务喧嚣。此刻心中时时忆起姜太公,仿佛与姜公同钓。

满目的苍茫中自然有一片空旷与浩渺在心间,人与自然的亲和力渗透在原始的寂静之中,是否也怀着那种伤感的心情?空落的孤舟停泊在清幽的水面上,或许是无饵的钓钩在水下的鱼群中轻轻的游荡,无奈和孤独伴飘飘洒洒的雪花落入江中随江流而去,那一种玲珑剔透的单纯、清冷和孤傲纷扬在凝重的雪雾中。
生命也是一种缘,在这样一种偶然与瞬间中,刻意企求的往往终难将至,不知不觉中的不期而遇也许是不曾所想的注定。

天地有情,万物有生,此日终须记取。而千百年以后的我们却少有此举了。独钓于鸟尽人绝的寒江之上,为中国鱼樵文化之大写真。

“飞花空舞任浮生,且学诗骨待长风,留得孤高冰韵在,千年风雪化诗声。”

我试赋拙诗一首,且作对远去的古典况味的一份怀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古典的阅读中,回眸每一个雪霁初晴的黄昏,我仿佛募然聆听到那来自遥远的古典的雪中的歌吟,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却在同一个自然的场景下以各自不同的姿态体现出人文的自我情怀,给思想和情志以自由沉浮的空间。这当然也蕴涵着人格的尊严和尊严的力量。弗兰克说,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固守自我的尊严,跨越世俗的藩篱去追求思想的自由;珍视自我的尊严,让人生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或不合适宜的时期,依然丰盈、辉煌、深刻,这是千百年来一些具有魏晋风度的士子们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在古典的雪中凝望这些生命的真实和坦荡,以一个现代人的目光来注视他们曾经的迷茫与执着,孤傲与坚定,以冷净审慎的姿态,解读并欣赏雪飞时节这一独特时空里的历史和文化,你会从内心里感受到自由的珍贵、人文的魅力与思想在黑暗中的飞扬,它以简单、直接、自我的方式透视着灰飞烟灭的历史,给人以轻松和释放。他们也许算不得英雄才子,但他们身上却有着挥之不去的精神贵族的气息,走的是一条对艺术和信仰执着追求的漫漫长路,这是一条不归路,需要承受和忍耐,需要付出人格和生命的代价。他们不一定要长剑倚天,壮士不归,却可以一路风尘,芒鞋踏歌;他们不一定要葡萄美酒,流光异盏,却可以酒斟浩月,诗吟长天;他们不一定要江湖夜雨,笑傲尘嚣,却可以一揽青山,独步古今;他们不一定要轻车华盖,流苏百转,却可以风来盈袖,水横画卷,他们深怀着对自然的感恩和崇拜,相信生命的传承不在于生命之本身,而在于体现生命价值之精神。

当我的手指轻轻的翻过这些书页,就好似走进一座雪野中古典的村庄,走进一座他们用思想的灵光用人格的尊严筑就的精神的殿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依稀看见他们的窗前是摇曳着古典的烛光,捻过月光一样泛黄的书页,把没落悄悄的隐藏,这是上几个世纪的书香,也有筝韵跌宕的春江,萧鼓击碎了夜的幽静,曼舞着重现的心灵之光;走进这个村庄,我犹如驻足他们的思想的道场,我如轻盈之水匆匆的匆匆的流过他们翰墨的天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不忍叩响他们雕花的门窗,我似妩媚之风默默的默默的掠过他们的星空他们的梦乡;走进这个村庄,给他们留一串心笔写下的诗行,当晨钟敲落雪一样的寒霜,转眼的经年,已是遥远的绝想。

行以当行乃千古真正之风流,为所欲为乃人间大气之文章。古典的雪,生命体验中的又一个本源,飘落于人内心的文化精灵,飞舞着生命的思想之花。
nobai10000vip
2008-08-19 · TA获得超过78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3万
展开全部
那是一个初秋的时节,我走在路上,这环境是那么的凄凉、忧伤。那些在战争中的国家,比如说啊富汗,伊拉克,虽然现在已平静许多,但是在我心中有数不尽的感慨。不禁想起了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天来了,人人都在忙活着秋天的衣物,又有谁知道自己的家人在战争中是否可以回来。我心中又冉冉的升起了敬畏之心,一些人在战争中的国家能如此的好好努力学习,为什么我却还在等待下个暑假的到来,他们期望着和平的世界,期待着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希望着明天起来这一切都是一场梦。

我领悟到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都要好好的努力学习,努力为能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人;努力成为对‘世界和平’能做出贡献的人。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辜负所有支持我的人。 就像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一样,无论在大的艰险我也都会挺过去的。

最近我又对曾经的一首诗有了不同的看发,就是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前可能是还小的原因没有对他有什么感觉,但是我现在感觉到了。

李白乘坐着小船正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一阵阵踏歌声,李白性格飘逸豪放,汪伦及村民们的踏歌相送。这样的场面是很难体会到的。

当初我没有感觉到身边的朋友们对我是多么的好,没有感受到他们的感觉,只有当两个人真正离别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是这么友好。

我认识到了我们不仅要要学习古人取得好成绩前不放弃的优秀品质,更要学习他的这种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hihiro5522
2008-08-20 · TA获得超过61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6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沈氏小园》(68岁)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40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陆游《沈园二首》(75岁)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赏析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

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81岁)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春游》(84岁):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

陆游年轻的诗人急疾书毕,一掷柔毫,早已肝肠寸断,泣不成声。

唐琬,这个才华卓绝、柔情似水的女诗人,一双秀美哀伤的眼睛深情地凝视着感伤不已的陆游,一字一句地吟咏着她那血泪交加的词作。触景而生情,如杜鹃啼血,凄艳异常。

那仰天长叹的不是才华横溢的陆游吗?满面尘霜,须发皆白。他已是形容枯槁,痛不欲生。

那面壁吟咏的不是秀美柔雅的唐琬么?碧色绣襦,长裙曳地。她亦是神情凄凉,泪流满面。

封建礼教,如同一把寒光凛冽的刀剑,就这样又无情地封杀了一对青梅竹马、心心相印的爱侣。

时过八百五十多年,聆听此曲,感受犹如身临其境。品味着陆游与唐琬超群绝伦、千古遗恨的爱情故事,怎不让人情动于衷?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345445
2008-09-02 · TA获得超过10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读诗有感

——学《古诗两首》有感
最近,我们学了第16课《古诗两首》。我对于两位作者的见解深表赞同,从中收益匪浅。 从第一首诗说起。《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陆游告诫他的儿子做学问应全力以赴,且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是不会有长进的。此时我才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诗的最后两句不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吗?那么,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更深刻地理解这真理,得到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这样,不仅能防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果,也能防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记硬背式、效率很低的学习成果。第二首诗《观书有感》体现了诗人通过写景,体现出作者朱熹领悟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有一句话叫做“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用它来形容学习再好不过了。学习就需要不断积累,并且灵活运用,不断汲取书中的知识和哲理,满腹经纶。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很喜欢看书,总对书中内容进行质疑,并亲自动手一试,深入理解知识。这才使他完成了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获得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的黄金阶段,记忆力也十分强。所以,我们应该多看好书,积累知识,并对不理解的知识亲自实践,领悟其中奥妙,获得更多知识,让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富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