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都城建设的共同点是什么?

 我来答
Andylin
2016-02-19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Andylin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1604 获赞数:18263
广告设计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都城在选址、布局形态的演变、道路及市政建设、建筑类型等几方面共同特征。

  •  一是选址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在早期是和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自然、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都城的选址开始更重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考虑。伴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宗教的引入、对美好未知世界的向往等观念融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取舍和利用,风水学说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在选址上的一个关键因素。
       1、自然因素 
  中国古代都城早期的选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良的地理环境,其选址的思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农耕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考古发现: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族群的定居地的选择就强调了便于耕种、利于获取水源与食物以及良好的安全条件这三方面要素,这主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下而且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密切相关。因此在奴隶社会的早期,古代都城的选址上更看重的是自然条件的优势,强调“近水利而避水患”,会首选地理条件优厚,水源充沛,便于农业耕作的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防御性。

  2、社会因素 

  随着农耕的发展和物质的积累,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人类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壮大、族群数量在不断增多。奴隶社会中期开始的战争、分裂、统一一直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主题之一。作为统治阶层在都城的选址上除重视自然条件之外,还将政治、军事、防御、经济等因素作为了重要的条件。
  都城的选址关乎到国家的江山社稷,早期春秋战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使当时的都城选址中更多的包含了军事及各种政治因素,都城的地理位置要便于统治者控制他的国家,还要很好的防范外敌入侵的同时能有利于自己去扩大疆土范围。因此这些君主们的选址不约而同的遵循了“居中”这一原则。建都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多年的北京、八百多年的洛阳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当时朝代里的居中的地区,并且还是交通的枢纽中心。其位置既能够在军事上很好地控制西北外族的入侵,又能够很好地控制东南海疆,并稳定和发展建设整个中原地区,有利于国家的长效控制、管理和发展。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实例有: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后,将都城从原来的中都迁到了位于幅员辽阔的大元帝国的中部的大都,有利于对各地区的控制。 
  军事和防御也是古代都城选址的重要条件。例如:明朝之前的都城就是在当时版图上位置居于中间的南京,后来朱棣发动政变之后称帝,由于称帝之前他被封为燕王,驻地在北京,其势力范围也在北京,同时也为了摆脱南京篡位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压力,加之当时北方边患也非常严重,因此明成祖朱棣果断迁都北京,很好地镇压了反叛和骚乱。 
  整个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还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不断东移。北方的不停战乱使大量人口南迁,远离战争的南部区域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城市繁荣,统治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支持在都城选址上也逐步东移。 
       3、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就是关注人的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客观上形成了特殊的生态观念。“风水”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形成于晋汉时期,成熟于唐宋元,明清时期日臻完善。注重人居环境的环境容量、环境质量和景观问题。 
  古代中国人早就将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在中国古代都城的选择上很早就开始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观,注重“风水”环境的选择,其主要表现在都城选址上对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天象、土质情况、植被绿化等考虑上。隋大兴建造时,宇文恺不仅斟酌地势,将太极宫至于乾位,更以承天、朱雀等命名。而古都北京则具有“北枕居庸,南襟洛河,右拥太行,左环沧海”的风水形态,被风水学上誉为“王者不得不可为王之地”。 

  • 二是布局形态 
    1、礼制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上,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制在都城布局及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都城在建设上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礼制。即在宫殿的左边设立宗庙,以祭祀祖先;并在宫殿的右边,兴建社稷,专供民众祭祀土地公与五谷之神。另外,把宫殿前面开辟为朝堂,作为帝王召集文武百官,传达政令之处。而宫殿的后面则作为市场,供商贩和市民们作为赶集、贩卖日常用品的场地。 
    2、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都城在原始社会晚期到夏商周一直是以氏族聚落的形态为主体的;逐步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由西周的闾里制度逐步发展,到春秋至汉,里坊制这种居住管理制度开始逐步确立起来。发展到三国至唐到了里坊制极盛期。   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这一制度增强了统治者对都城内部的管理,降低了内患的爆发。也使那一时期古代都城功能分区非常的明确,形成棋盘式的网格状布局形式。随着曹魏邺城的建立,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又形成了一条新规,即:宫殿位北居中,主干道呈“丁”字形,中轴线明确。 
    到了宋代以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里坊制开始制约城市的发展被废除,古代都城布局开始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夜市也逐渐兴盛起来,都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轴线布局 
    中国古代在都城建设上不是一开始就遵循“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的。这种布局形式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起来的。 
    夏至西周时期,建筑都采用茅茨土阶的构造形式,考古发现那一时期的都城建设中,宫殿遗址中殿堂和庭院虽是呈轴线对称的布局,但是与宫门之间并没有形成连贯的轴线。到了春秋战国,建筑水平提高了,台榭建筑出现。这一时期的陕西凤翔县秦雍城宫室遗址 已经显示出宫殿建在了城市的中轴线上了,但是这种布局形式还没有真正的确立下来。因为在后来两汉时期,在宫殿建设上采取了两宫分立形式,如:东汉洛阳宫殿就包括南北两宫,以阁道相通并相互错位,没有形成统一轴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再次将宫殿布置在中轴线上。隋唐开始都城建设强调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式的重要特征。

  • 三是道路及市政建设 
    1、城市道路 
    中国古代都城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考工记・匠人营国》中记载显示,周代时就已经结合等级制度形成了城市道路在建设上的标准:王城内的大道、环城道路和郊外道路三者之间依据等级以“轨”为单位是9∶7∶5的比例关系宽度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特色。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办法在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因此在后来的城市道路上更多的是采用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规整、地势平坦的都城,城市道路呈方整的井格式布置;在有山川河流、不平坦的都城中,则根据地形随机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在城市道路的材质上,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城市道路的修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都城道路的排水上,封建社会的中晚期也采取了多种不断优化的方法。在汉代的长安城城市道路下铺设了陶管并用砖砌成了下水道来排放道路积水;唐代的长安则采用挖土成明沟的方式排出路面积水;宋朝的东京城内有四条河穿过,因此用河道排水;清代更有详尽的城内沟渠图,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沟渠的疏通。 
    2、城市安防 
    南北朝以后,都城大都设有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宋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夜市等的出现使都城里的房屋非常密集,木质结构的房屋常常受到火烛之灾,为此专门设立了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还派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队,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嘹望。从元大都开始,还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 四是建筑类型的发展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因此在建筑类型的发展上也是先宫殿;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爷、大臣们的府邸及市政建筑;最后才是民居和商业街市。基于这个原因,古代都城在建筑类型的完备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逐步发展完备的过程。 
    汉代在都城建设上把建筑的重点放在了宫殿和礼制建筑上,建筑类型并不完备。 
    发展起来,但是限于里坊制度,商业活动都集中在东西两市之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商业建筑。到了宋代,里坊制被废除,加上商业发达,才开始有了临街的商店、酒楼、饭铺、浴室、医药铺、瓦子等专门的商业建筑,还出现了国子监等专门的教育类建筑,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加,围绕城市服务的如:消防所等市政建筑也开始出现,使都城里的建筑类型不断的丰富起来。 

人鱼烛流萤杜
2015-12-22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万
展开全部
江苏科宇古典建设给各位介绍下:
水源充足(必须有大江大河经过),第二点,物资丰富(衣,食,住,行,人口等) ,还有一点就是气候风水宜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