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在变革实践中追求卓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师德就是榜样,当今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
师德修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师自己就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要培养学生对集体和他人的正确态度,教师自己就应该以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养成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处处以身作则,仪表端庄,语言文明,态度亲切。此外,教师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武装自己。
2.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此次新课改,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传统上,教师只需要懂得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学工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这已不能适应要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和知识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即使有一桶水,也未必就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还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这也就是说,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已不再限局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强调多层次的复合的知识结构。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体系,既要熟悉教材,掌握牢固的学科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开拓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学术上对“教育理念”一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公认的定义,但这并未妨碍人们对“教育理念”一词的频繁使用,由此说明“教育理念”已被教育界内外广泛认同。我国大学文化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领军人物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中,给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他又补充说明:“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新课改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它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次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新课改方案要求,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做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人师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应树立起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开放性理念、系统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课改以前,课堂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为主,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然后以各种练习题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新课改之下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读书指导法、现场教学法等。改变以前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为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的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4.要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应对新课改引起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以及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变化中,教师应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
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传授者+研究者”。教师不只是单纯的教授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和应对中考、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而是要在讲好课的同时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勤于思考,勤于学习。新课改的实施是摸索与探究的进程,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和积累新的教学经验,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要由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新课改提出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中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管理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管理制度的制订,参与管理过程的实施与结果的评定,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
要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教学事例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与学生交换意见的顾问和参与者。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师德就是榜样,当今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
师德修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师自己就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要培养学生对集体和他人的正确态度,教师自己就应该以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养成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处处以身作则,仪表端庄,语言文明,态度亲切。此外,教师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武装自己。
2.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此次新课改,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传统上,教师只需要懂得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学工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这已不能适应要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和知识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即使有一桶水,也未必就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还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这也就是说,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已不再限局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强调多层次的复合的知识结构。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体系,既要熟悉教材,掌握牢固的学科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开拓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学术上对“教育理念”一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公认的定义,但这并未妨碍人们对“教育理念”一词的频繁使用,由此说明“教育理念”已被教育界内外广泛认同。我国大学文化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领军人物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中,给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他又补充说明:“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新课改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它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次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新课改方案要求,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做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人师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应树立起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开放性理念、系统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课改以前,课堂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为主,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然后以各种练习题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新课改之下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读书指导法、现场教学法等。改变以前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为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的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4.要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应对新课改引起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以及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变化中,教师应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
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传授者+研究者”。教师不只是单纯的教授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和应对中考、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而是要在讲好课的同时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勤于思考,勤于学习。新课改的实施是摸索与探究的进程,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和积累新的教学经验,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要由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新课改提出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中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管理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管理制度的制订,参与管理过程的实施与结果的评定,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
要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教学事例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与学生交换意见的顾问和参与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