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上为什么称自己为朕?
秦始皇规定皇帝叫自己为“朕”,之后除了皇帝以外没有人可以用“朕”这个名字。从那以后,“朕”一词的特殊含义就被固定下来,成为历代帝王的专有名词。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众所周知,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创建了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嬴政认为他是“贤德三帝,成功五帝”。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载。
从当时频繁出现的几个第一人称代词中,“余(予)”作为自己的代称有自我谦卑的含义,是一种普通的自我称谓,没有特殊的含义。而“朕”具有尊称的形式和尊敬的含义。
扩展资料:
在先秦时期,“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持续下降,这在战国晚期的口头语言中并不常见。因此,秦始皇实际上用“朕”这个词作为他的自我陈述,避免了一些麻烦。同样,这个古老的词语也包含着古雅和庄严的色彩。
在“朕”成为代称之前,还有一个更古老的意思。“朕”在之前的本意是“舟缝”的意思,后来又被赋予征兆、迹象的意思,意思就是有很多小的征兆和迹象都是需要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看清楚的。
现在,这个词语无论是众多意义并存还是后来又被赋予其他的意思这个已经无从可考了,但是“朕”这个字表示的皇帝专权的时代却是持续了几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朕
秦灭六国以后,天子始自称朕。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
孤归了王爷以下的贵族,例如侯爵,孙权致书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当时他只是吴侯。寡人就没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谦虚了。
朕
朕,zhèn,从舟从灷(zhuàn)。本义为舟缝。另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
“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朕 zhèn
[释义]①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
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
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掌握朝廷大权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汉献帝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