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破城后,为何时有发生屠城事件?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发生过大大小小不少的战争。战争的爆发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同时也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但有个奇怪的现象:古代军队破城后,为何时有发生屠城事件?
原来,在战争年代,除了是粮食非常重要之外,另外一个,那就是人口,人口就是生产力,在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
在生产工具严重落后的古代,人口就是决定国家实力的象征,国与国、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多数是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有地无人国家一样是得不到发展。
为什么古代军队很多都会在城破后大规模屠城呢?
有以下原因:
首先,攻城战是对攻方十分不利的战斗。
因为对方有城池作为依托,如果是易守难攻的地形,再加上一名出色的善守将军,攻方必定是头破血流,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第二,战争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让敌人屈服。
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当怀柔政策不奏效的时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屠城,屠城会造成恐惧的气氛,给自己的军队立威,直接消灭城内潜在的反抗实力或迫使反抗实力直接放弃抵抗,减轻己方部队的损失。
第三,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是打钱。
在古代落后的后勤保障方面,以战养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策略,一方面,承诺攻下城池,允许抢掠,可以起到提振士气的作用,又可减轻了后勤压力,毕竟当地的的大地主和官僚的粮食储备都是很丰富的。
另一方面,非我族者,其心必异也,兵法有云,兵不厌诈,攻下的城池虽然有了众多人口,但在他们眼里始终是侵略者,是来奴役他们的,他们重新拿起武器又变成兵了,行军打仗最怕的就是后院起火,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粮道被断的的困难局面,而屠城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