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到1945年4月,仍然认为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
1941年,随着美国的参战,轴心国阵营节节败退。在欧洲战场,随着同盟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纳粹德国遭受同盟国从西线到东线的两面夹击,逐渐呈现颓败趋势。1945年4月,美军和苏军在易北河会师,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国军队被拦腰截断成两截,种种迹象都表明纳粹德国战败已成定局。但是作为纳粹德国的最高领导人,在这个时候希特勒确仍然坚信纳粹德国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1945年4月,同盟国一方的重要领导人罗斯福去世。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罗斯福实行“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罗斯福本人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在二战战场上,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影响二战时局的关键国家,在欧洲战场上,正是由于美国对英国,苏联的海量物资援助,英苏两国才有了和德国一战到底的勇气和实力。另一方面,同盟国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苏联从建立那一刻起,就和美苏之间存在矛盾,罗斯福本人是一个手腕高超的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努力和斡旋下,同盟国之间才能够拧成一条线。
因此,罗斯福以及他背后的美国对整个二战的走势的影响非常大,在这个关键点,罗斯福突然去世,希特勒认为同盟国很有可能因为罗斯福的去世而土崩瓦解,而德国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一举扭转二战局势。希特勒的猜测并没有错,二战之后,美苏之间确实陷入了冷战,但是在结束二战这个问题上,同盟国之间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并没有因为罗斯福的去世而停下自己的脚步。
其次,希特勒本人的极度自信以及自欺欺人。二战进行到后期,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德国军队在欧洲战场已成溃败之势,对于德国即将战败这个事实,希特勒却怎么也不相信,脑中还在幻想着德国能够反败为胜的那一天,这一切都源于希特勒极度自信的性格。
一战之后,希特勒能够迅速的从一名小小的下士,成长为纳粹德国的元首,和希特勒极度自信的性格不无关系,极度自信的性格很容易影响到周边的人,让这些人对希特勒产生迷之崇拜。但是在二战后期,在战局已定的情况下,这种极度自信则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自欺欺人,面对盟军的咄咄逼人,对于前线传来的德国军队节节败退的消息,置之不问,只在脑中幻想着德国能够反败为胜。在盟军即将攻破柏林之际,希望破灭的希特勒用自杀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时间来到1945年4月,面对德国军队的节节败退,希特勒依然固执地认为德国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希特勒自身极度自信的性格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忽然去世给了希特勒希望。尽管心怀幻想,但是盟军没有给希特勒反败为胜的机会,面对德国的战败,希特勒也只能以死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