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是什么?

 我来答
G36E1
2018-03-11 · TA获得超过730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21
采纳率:40%
帮助的人:1506万
展开全部
第一,维新派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广大人民作后盾,只有一个连自己地位也朝夕难保的傀儡皇帝。在明治维新前夕,以长州蕃为首的革新派即以“开港倒幕”、“强蕃割据”为口号,展开反封建的倒幕运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蕃,不仅有“船中八策”、“王政复古”、“辞官纳地”的方案、纲领,还有事实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权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第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思想文化上的闭关自守则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样封闭的历史氛围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才显得特别的孤独。
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这种空间背景的差异,也给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第四,从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来比较,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条理、有序,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
第五,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六,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帐号已注销
2018-03-11 · TA获得超过4.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68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89万
展开全部
答: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川柔儿
2018-03-11 · TA获得超过179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 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中梦蔼0n
高粉答主

2020-03-26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5.8万
采纳率:4%
帮助的人:2805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黛妮
2018-03-11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黛妮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4492 获赞数:224820
已在报刊杂志、网络发表小说、散文、诗等四百余万字……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