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貌美的林黛玉,其真实身世背景有多么厉害?
林家曾经应该是富贵的。而且幼时的黛玉,曾亲历过林家不亚于贾府的富贵,且养成了富贵之家的各种习惯。
.
但是后来,也许由于政治仕途或其它的某种原因,林家家财散尽,导致黛玉“一无所有投奔来。”
书上明写了,林家“五代列候”,林如海又任兰台寺大夫兼巡盐御史,且林家家支单薄,没有诸如贾珍贾赦等那些挥霍败家的。
再看贾敏,应该是贾府唯一的嫡女,贾母的掌上明珠,“何等的金尊玉贵…”。古代讲究“低娶高嫁”,贾敏的婚配,也说明了当时林家的家世富贵,以及展眼可望的未来,至少是不低于当时的贾府!当时贾府的富贵,可是后来——宝玉等辈的时代无法比拟的。
林家这种富贵,应该一直延续到了黛玉的童年时代!理由如下:
第一,林黛玉初入贾府时,不过六七岁的年纪。只看到大门和门上之匾,便心下断定“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这份眼力,不是能教导出来的,只能是见得多了才能有。
.
接下来一系列的思考和举措,“度其位次,便不上炕”“断定是贾政之位…再三邀请,方挨着王夫人坐了”……这份能耐和气派,也断不是寒薄之家的教导能达成的,只有素日浸润其中,才能养成。
第二,赏赐下人时的气度。四儿送趟东西,黛玉便把那银钱“随手抓了两把”。四儿直至回到怡红院,找到小红时,兴奋劲儿都没有褪去,开口便是“我好造化”。说明这份赏赐,四儿是很少见的!四儿虽是三四等的头,却是身在怡红院,大观园里最富裕最撒漫的单位啊!可见这份赏钱之多,在整个大观园都是不多见的。而且,是“随手抓了两把”。跟宝钗探春想吃油盐炒枸杞芽时,“特遣了个姐儿送了五百钱来”,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因为私事额外相烦,一个是日常往来随手赏赐!这份赏人的气魄和习惯,应该是林家养成的。
薛家送燕窝的婆子,接到赏钱也是喜笑颜开,“又破费姑娘赏酒吃”!一个“又”字,说明黛玉诸如此类的日常赏赐,在下等仆人中是出了名的。这个婆子,或她的同事,都是心知肚明的。若林家寒薄,这份气魄是养不起来的。
.
但是黛玉入贾府之后,很明显并没有带来那万贯家财。
理由之一,她自己说的:“我原是一无所有投奔来的。”以黛玉的性子,若有钱财无数,这话必不肯出口!若有足够的财力作后盾,她必不肯任由贾府仆人言三语四。
理由之二:黛玉是由林如海“假充男儿教养”的!请的当朝举人,且出过仕的贾雨村作老师!红楼众女儿,谁曾有过这样的待遇?
潇湘馆这个小公司,被黛玉管理的滴水不漏。在凤姐儿口里,黛玉的管理能力是与宝钗并列的——“林丫头和宝姑娘倒好”。
这样的黛玉,若林如海!真有大笔钱财留下来,她是绝不会一无所知的。或许她阻挡不住贾府的侵吞,但侵吞了多少,她应该心里门清。绝不会说出“一草一纸,都和他们家姑娘一样”,诸如此类妄自菲薄的话。
既然她说了,恐怕就证明,这是真的!可能会有部分傍身之银,但也不过聊胜于无,在贾府众人眼里,是提不起来的。
而黛玉作为林家唯一的嫡女,不管有没有继承权!只要林府有,林如海就绝不可能少了黛玉的。林如海清高不假,但在官场浸润多年,自有圆滑地应对和手段,还能少了黛玉的银钱吗?
黛玉“一无所有投奔了来”,只能说明林家“一无所有”了。
恐怕林如海在世时,林家富贵就已经不再了。
理由之一,是黛玉进贾府时的随从:“雪雁极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贾母“料定黛玉不随心省力的”。贾母能料定的,林如海想不到吗?如果只有两个仆人能显示林家对贾府的放心,为什么不派个得力的嬷嬷和丫环?黛玉才六七岁啊?贾府众人从未谋面啊?这是对女儿一生的托付啊?……我是认为,林如海此时已经无能为力了。
理由二,贾母清虚观拒婚时,她说的是“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配得上就行…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这时的贾母,对宝黛姻缘是极其热心的,之后两小人儿吵闹,贾母流着泪说到“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在古代就是夫妻啊!凤姐儿深谙贾母心思,才借势把宝黛姻缘挑明了——“两人都扣了环儿了”。
那么贾母那一段关于婚配的话,其实就是说的黛玉。
至于性格,可能好多书外人觉得:黛玉性格不好!但在贾母眼里却未必!在贾母心里,什么性格是好呢?只举两例对比。
第一,袭人和晴雯:书外人认为谁的性格好呢?在贾母眼里,却是晴雯性格好。“袭人从小就没言没语,没嘴的葫芦似的”!“晴雯那丫头我看甚好……言谈爽利”。一个是“没嘴的葫芦”,一个是“甚好,言谈爽利”,可见一斑了。
第二,凤姐儿和王夫人。“你姨娘不爱说话,可怜见的,木头似的”“凤儿嘴乖,怎怪的人疼她”。一个“可怜见,木头”,一个“嘴乖,疼”,很明显是凤姐儿性格儿好。
至于宝玉提到的“大嫂子”,那可也是个伶牙俐齿的,贾母焉能看不出来?
由此对比可见,黛玉的性格在贾母眼里,必是好的!结合后文,此话说的是黛玉无疑了。那么其中一句“不管她根基富贵”,是不是说明,此时的黛玉,已经不再富贵了?“便是那家子穷”,此时的林家,已经穷了?
林妹妹——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首位。相信即使是没看过《红楼梦》的人也知道林黛玉,她的名气胜过任何一个当红的明星。围绕着她讲故事的专家、学者和普通人群也是不计其数。因为她是《红楼梦》中的明星人物,一个好评多过非议、貌似仙女、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作者描述林黛玉的外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众所周知,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后人尊称为西子。人们常把漂亮的女人比作西施,而黛玉就算病恹恹的还比西施还多三分姿色,可想而知,黛玉有多么美!"心较比干多一窍",比干又是何许人也?又为何要把黛玉跟比干做比较呢?
87版《红楼梦》陈晓旭饰林黛玉
一、黛玉姓林,追根溯源,比干乃"林"姓之太始祖比干,商纣王朝的丞相。出生帝王之家,父亲是商王文丁,哥哥是商王帝乙。我们听过的"纣王无道宠妲己",《封神榜》故事里的纣王就是他的叔侄。比干自幼聪慧,20岁以"少师"高职辅助太子帝乙。后来帝乙去世,当时是父死嫡子继位,比干和帝辛兄长微子启都是庶出,没有资格继承大业。所以比干又受托孤之中辅佐帝辛,帝辛继位为史上的商纣王。当然了,比干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辛苦忠心辅佐的是一个残暴荒淫的帝王。不仅如此,最后还枉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让百姓遭了殃。
比干是有聪明才智的,他在朝40多年,主张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减轻赋税徭役,倡导冶炼铸造,希望富国强兵。可纣王残暴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多次谏言纣王休养生息,纣王不听。比干忍无可忍,以死相谏。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纣王遂杀比干剖其心,比干亡,终年64岁。比干牺牲了自己,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但他的精神可歌可泣,成为了后世歌颂的亘古忠臣。
比干剜心
比干被杀后,当时他的两个妻妾都怀有身孕,黄氏被捉住了,腹中婴儿被士兵强行挖出,然后丢进火堆里焚烧。他的正妻子妫氏也身怀六甲,但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后妫氏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石室内生下男孩,起名"泉",以林为姓,这也就是后来林姓的始祖。比干也就成为林姓的太始祖。
长野之战,纣王自杀,周武王姬发建立周后,为比干封墓,正式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魏孝文帝拓跋宏为其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封神演义》邓立民饰比干
这是史料记载,而今林姓族人皆会在各地祭拜始祖比干。再看回《红楼梦》,曹公在写林家时恐怕就已经考虑到了这点渊源。而曹公给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是有仙格的。而在《封神榜》里面,我们都知道,比干最后神位是"文财神"。林家始祖是神,那么其后人是仙草所化,两人放在一起比较,也是相呼应、对照的上的。
看过《封神榜》的大约都知道,比干有一颗七巧玲珑心,被妲己视为威胁,故而迷惑纣王挖比干之心。
曹公说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想来对黛玉是及偏爱的。他要黛玉不止比西施还美三分,更要她比始祖还要聪慧。
由此可见,黛玉的始祖就出身名门贵族,而且是位名垂青史的的人物。如此说来,黛玉还是皇族后裔。曹雪芹把比干搬出来,并且形容黛玉的聪慧要强出他许多,这明显加重了林黛玉在小说中的份量。
我猜想当初曹公给林黛玉起名的时候一定是想到了比干的历史地位;不光是为林黛玉想到了这一点,也为他的父亲林如海想到了这一点,这是否也是在暗示林如海的品格,就如始祖比干一样的刚正不阿。
比干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林黛玉也是自幼酷爱诗书。她通读《四书》,喜欢《西厢记》并且感悟深刻,对《牡丹亭》和《桃花扇》也有研究。
至于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黛玉对香菱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足以说明黛玉饱读诗书且将他们融会贯通,才有了自己的见解。
说起黛玉就要说她的才气。黛玉哪怕是静静坐着,都让人觉得她通身弥漫才华的气息,让人凭添了学诗的冲动。
黛玉的聪慧不仅表现在熟读这些诗文上面,最了不起的是她写的诗词:葬花词、秋窗风雨夕、海棠诗等。特别是葬花词深深触动读者心灵,那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心的悸动,顿生怜爱之情!这些都是黛玉的才华,较之比干有过之而无不及。
黛玉教香菱写诗
那黛玉的性格呢?也还真是和比干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比干正直善良,与人为善,黛玉也是。黛玉双亲离世后客居贾府,刚开始会小心翼翼,可渐渐的她的天性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虽说黛玉敏感多疑,可她从来没有记恨过任何人。
若说她孤傲,可她也很是与人亲近,就说她教香菱写诗一事,足以看出黛玉没有阶级身份芥蒂,为人乐善好施。黛玉没有瞧不起香菱,而是尽心尽力去教她,这些事情是宝钗不愿意做的。
第二十六回,贾母给黛玉送了零花钱,黛玉都赏给了房里的丫头们,就连怡红院小丫头佳慧也收到了赏钱。从佳慧高兴的样子可以猜的出,没有主子像黛玉这么好的。黛玉体恤下人,比干亦关怀百姓疾苦。
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史湘云当众说黛玉是戏子,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戏子的地位低下,这么比非常不妥,黛玉当时很生气。黛玉主要生气的是宝玉给史湘云使眼色,为此两人闹了矛盾。但第二日黛玉就主动去找他和好,并且拿了他写的帖子,去找湘云、宝钗同看。这并不是说黛玉就不难受了,只是她不想让大家不愉快。
芦雪庵联诗,黛玉对史湘云调侃:"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可史湘云的回答就有点冷嘲热讽:"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真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样的回答,任谁都会有小心眼不高兴的,可黛玉也还是没有计较。
好多事情上黛玉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坦诚、善良、大度的品质。这和比干关心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一样,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一般说来,很优秀的人与他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按照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可得知,林黛玉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一定是有与她相匹配的典型环境;我们从《红楼梦》中找出林如海、贾敏、贾母这些与林黛玉有密切关联的人,就可以得出结论。
父亲林如海,祖上就是书宦世家,他本人通过科举考试,高中了前科探花,后来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在书中出场的次数寥寥无几,其中最详细的描写是他对贾雨村的一段对话,林如海道:"……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87版《红楼梦》郑乾龙饰林如海
从中可以看出林如海是个谦逊、敦厚、知恩图报的人。在这一点上他和始祖比干有相同之处,比干忠心耿耿,奈何君主是一个奸诈阴险、暴利的小人。从另一方面讲,善良的人从来不会去揣摩鼠辈之心。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林如海举荐贾雨村要花费很多,他要不是个贪官哪来这么多钱?上面提到了林如海出身名门世家,到他这一辈就人丁稀少了,祖上几代人的基业都是他来继承,哪怕为官再是清廉,这点家底还是有的。
再者,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表明皇帝对他是绝对信任。因为自古以来,盐政肩负国家赋税半壁江山,是国库的重要来源,皇帝一定会选正直、清廉的人来担任。所以说,林如海正直的为人一定是错不了的。
进一步讲,贾母那么睿智,可以说处在她那样的位置可以洞察世事。如果看不准,她是绝对不会把最疼爱的女儿嫁给林如海,她能看上林如海,说明一定是因为林如海身上有她喜欢的浩然君子般的正气存在。
贾母尊称史太君,她出身名门世家,她的睿智也是在大风大浪中历练出来的。"你们别管,我自有道理"这样的自信,最先感受的一定是她的女儿贾敏。
贾母最疼爱她,天天和母亲在一起,耳濡目染,贾敏也定是个才华横溢、性格开朗的人。这一点林黛玉实质上和她母亲没什么不同,至于说有些敏感,也是因为贾敏的早逝,但骨子里的成份是一样的。
所以说,黛玉身上聚集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和性格特征,那就是才华横溢,心地善良,继承、发扬了先辈的光荣传统,这也就是曹雪芹对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肯定。
才高貌美的林黛玉,其真实身世背景有多么厉害?
重温红楼梦 ,看到一条评论感觉茅塞顿开
想起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的某人,竟然说宝钗家世相貌才华都比黛玉强,真怀疑他有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区区皇商也就是皇家奴才入京来待选公主郡主陪读的薛宝钗,家世地位跟开国功臣五代勋爵书香门第钦点探花两淮盐政之女的林黛玉旗鼓相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真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笑的笑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其中有诗暗示"玉带林中挂".红颜薄命啊!
高门嫁女低门娶妇,贾府最鼎盛时期贾母把最疼爱的荣国公府唯一的嫡女贾敏嫁给了林如海,而金陵四大家其他史王薛三家是上赶着把女儿嫁进贾府,竟然说林家穷?
才高貌美的林黛玉,其真实身世背景有多么厉害?林妹妹——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首位。相信即使是没看过《红楼梦》的人也知道林黛玉,她的名气胜过任何一个当红的明星。围绕着她讲故事的专家、学者和普通人群也是不计其数。因为她是《红楼梦》中的明星人物,一个好评多过非议、貌似仙女、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一、黛玉姓林,追根溯源,比干乃"林"姓之太始祖
比干剜心
比干被杀后,当时他的两个妻妾都怀有身孕,黄氏被捉住了,腹中婴儿被士兵强行挖出,然后丢进火堆里焚烧。他的正妻子妫氏也身怀六甲,但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后妫氏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石室内生下男孩,起名"泉",以林为姓,这也就是后来林姓的始祖。比干也就成为林姓的太始祖。
《封神演义》邓立民饰比干
这是史料记载,而今林姓族人皆会在各地祭拜始祖比干。再看回《红楼梦》,曹公在写林家时恐怕就已经考虑到了这点渊源。而曹公给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是有仙格的。而在《封神榜》里面,我们都知道,比干最后神位是"文财神"。林家始祖是神,那么其后人是仙草所化,两人放在一起比较,也是相呼应、对照的上的。
看过《封神榜》的大约都知道,比干有一颗七巧玲珑心,被妲己视为威胁,故而迷惑纣王挖比干之心。
曹公说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想来对黛玉是及偏爱的。他要黛玉不止比西施还美三分,更要她比始祖还要聪慧。
二、曹雪芹在给林黛玉这个人物拟形定位时就联想到她的始祖
由此可见,黛玉的始祖就出身名门贵族,而且是位名垂青史的的人物。如此说来,黛玉还是皇族后裔。曹雪芹把比干搬出来,并且形容黛玉的聪慧要强出他许多,这明显加重了林黛玉在小说中的份量。
至于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黛玉对香菱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足以说明黛玉饱读诗书且将他们融会贯通,才有了自己的见解。
所以说,黛玉身上聚集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和性格特征,那就是才华横溢,心地善良,继承、发扬了先辈的光荣传统,这也就是曹雪芹对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