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会玩”的宋朝,平时人们都有哪些娱乐项目?
众所周知,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勾栏瓦肆鳞次栉比。在“仓廪实”和“衣食足”的基础上,当时的人们挖掘了多种休闲娱乐方式。比如,高俅玩蹴鞠、贾似道斗蟋蟀、李清照打马、司马光游园等。
据资料显示,宋朝时城里人的夜生活是异常丰富的,每到晚上,汴梁城内便灯火通明,人潮汹涌,红灯高挂。
1.捶丸:中式高尔夫
宋代的球类游戏中,使用这种木球的有若干种,如马球、驴鞠、步打和捶丸等。其中马球、驴鞠基本沿袭唐制,而步打则逐渐演化为捶丸,在宋、元时期风行一时。
《说郛》中有一篇《丸经》,作者大概是元代人,姓氏不详。书中详细介绍捶丸的玩法,概括地说,是玩家以球杖击球,地上挖小圆坑(窝),以球入窝者为胜。
选择好一块捶丸的场地后,首先清除场内的瓦砾草木,然后选择一个正对窝的地方,画出“基”,也就是初始的击球点,大致是长宽各为一尺的地方。
开始击球时,球要先放在基内,即“丸不处基外”,玩家的手脚都不能碰到基,即“足不踏基,手不试基”,基确定之后则不能毁掉重来,也不可以在基内试球。
与基相对应的,就是“窝”,即球洞。通常一块比赛场地上设立多个窝。
根据一份元朝人留下来的《丸经》以及绘于明代的《秋宴图》,不难发现捶丸运动所使用的球、球棒、场地,以及游戏规则,都很接近现代高尔夫球。
2.水秋千:花样跳水
我们现在从奥运会上看到的花样跳水体育项目,早在休闲娱乐内容最为繁荣的宋朝,就已经风靡全国,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十分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当时这项运动有个文雅的名字——水秋千。《东京梦华录》这么描述这一形式:“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元代王振鹏的《龙池竞渡图》即绘有北宋金明池的“水秋千”与“水傀儡”表演。
3.龙舟争标
由小龙船二十只、虎头船十只、飞鱼船二只、鳅鱼船二只展开花色表演与夺标竞赛:“小龙船列于水殿前,东西相向;虎头、飞鱼等船,布在其后,如两阵之势。须臾,水殿前水棚上一军校以红旗招之,龙船各鸣锣鼓出阵,划棹旋转,共为圆阵,谓之‘旋罗’。水殿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为二,各圆阵,谓之‘海眼’。又以旗招之,两队船相交互,谓之‘交头’。又以旗招之,则诸船皆列五殿之东面,对水殿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类,谓之‘标杆’,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各三次争标而止。”
4.商谜:千年前的脑筋急转弯
谜语,又称“隐语”,“廋语”,宋时又有“商谜”一名。
宋代的谜语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字谜,这一点也表现在《齐东野语》所收集的谜语中,下面几条便是我们今天还大略可以理解的:
“方圆大小随人,腹里文章儒雅。有时满面红妆,常在风前月下。”谜底是印章。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心藏之,玄之又玄”和“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谜底都是蜘蛛。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遇刚则铿尔有声,遇柔则没齿无怨。”谜底为木屐。
“八尺一片,四角两面。所识是人面,不识畜生面。”谜底为手巾。
5.斗蟋蟀:养蟋蟀也是门学问
关于斗蟋蟀的起源,《负暄杂录》认为始于唐代的天宝年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
两宋时期,玩蟋蟀玩得最好的,当数南宋权臣贾似道。
贾似道是宋理宗、宋度宗两朝的重臣,大权在握,平时喜好收藏金石书画,收藏美艳的女子,但最特别的爱好却是斗蟋蟀。《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贾似道在府中玩斗蟋蟀,与相熟的赌友一起用蟋蟀赌博。痴迷于斗蟋蟀的贾似道还著有一本《促织经》,论述关于蟋蟀之种种,罗列详尽,看得出他是此中大家。
6.斗茶:喝饮料也要玩
斗茶又称“茗战”,两宋时期盛行于士人中间。
关于斗茶的起源,一种说法认为来自制茶者——茶人之间互相比较各自的茶香茶味,品评的过程渐渐演化,形成斗茶的习俗。
斗茶时,先将茶饼茶团等碾碎,以细罗筛过。接下去,“候汤”烧水这一环节对茶汤的影响非常大,水烧到什么时候很有讲究,水太热则茶末迅速沉底,否则茶轻浮于水上,难于与水融合。讲究到极致的做法,连烧水所用的燃料也有讲究,比如《事林广记》中称:
煎茶须用有焰炭火,滚起便以冷水点住,伺再滚起,再点。如此三次,色味皆佳。
7.马球
称得上唐朝第一运动的马球,到两宋时代依然玩家众多,在同时期的金国和辽国也十分盛行。
《宋史·礼志(军礼)》记载:太平兴国五年,宋太宗亲自下令制订一套详细的打球规则。这年三月,新规则出笼,太宗皇上带领王公大臣们来到大明殿,要用新的规则玩一场马球赛。
正对球场的殿阶之下,教坊的鼓乐摆列在两廊,在比赛当中一直演奏《龟兹乐》。同时,一大群身穿锦绣衣的御龙官手里拿着哥舒棒,环绕整个球场。
球场之上分别设有东、西两个球门,门柱一丈多高,柱头刻有金龙,桂脚有石头雕成的莲花座,系有彩带。球门边彩旗张列,门旗下各设五面大鼓。
参与打球者分成左、右两队,每队各有一个守门员,另有两名卫士手持小红旗站在门旁,负责唱筹。两队服装的颜色不同。左队中的打球供奉们身穿紫色绣服,右队的打球供奉们则穿绯色绣服,头上都戴着折脚头巾,脚下都是乌皮靴。
按照比赛规则,每方将球打过球门,则获一筹,在阶下插上一面绣旗,众人为之唱好,得筹的一方下马称谢。如果是皇上将球打过球门,场边的鼓乐马上停止,全场齐声高呼“万岁”。
哪一方先得到三筹则为胜,比赛结束,皇上与群臣一起饮酒庆贺。
8.蹴鞠:踢球是一定要会的
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鞠,蹋为戏乐也,亦谓为球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善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跳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以不堕为乐,亦谓为筑球鞠也。
——《宋朝事实类苑》
说到宋代的蹴鞠,人们最先想到的一个人就是高俅。高俅因为《水浒》而闻名,而在《水浒》中他正是靠着蹴球而发迹的。
历史悠久的蹴鞠之戏,在宋朝时更加成熟完备,并趋于鼎盛。具上看,宋朝蹴鞠用的球为气球,制作的工艺也比唐代更精细,皮球用八块、十块或者十二块牛皮缝成,而且多为内缝。
9.相扑:力士也是明星
唐宋时期,一个合格的相扑高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要体魄肥大壮健,若是“瘦人相扑”,就会被称为“不相称”。
另外,当时的相扑不仅角力摔跤,还会拳脚齐上,所以“相扑汉拳踢”为“怕不得”。这样一场相扑玩下来,鼻青脸肿的一方,十有八九是输家,“相扑人面肿”自然羞于出去见人了。
北宋初年陶毂的《清异录》中有一条“十样佛”,列举当时都有什么样的人剃秃头,分别是:僧人、尼姑、老翁、小儿、优伶、角抵者、泅鱼汉、打狐人、秃疮和酒秃。其中的角抵就是相扑。可见,北宋时期专职相扑之人不但要身体肥壮,还要和优伶一样剃成秃头。
据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外两位大学者不约而同地向往一个久远的时代,着实让现代人对那个朝代充满了向往,着实想穿越时光去感受一下宋朝的盛世光景。
参考文献:于左著,《玩在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