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齐的唱功其实并不那么出众,但是在90年代却那么火是因为什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1997年,我上二年级吧,当时国有企业改革,迎来了下岗潮。当时我父母亲都在表面上停薪留职,说得不好听就是下岗了,只不过企业的关系还没有彻底了断。
儿时的我没有办法体会当初家庭所遇到的经济压力。父亲像一颗大树,到处找机会赚钱养家。我们住在厂的职工宿舍,厂门口一条街相当于是路边菜市场,再外面一条街,则是各种门面。当时录像厅非常流行,交2元,可以看一个下午场,三部电影录像,以及任意添加的茶水。
有一天下课,爸爸妈妈带着我到厂外面的门面一条街去,我第一次走进了录像厅,不过是陪爸爸妈妈考察的,看看生意是否景气。总之,我反正是懵里懵懂的,然后我们家就把那个考察过的录像厅承包下来了。
录像厅的门面是两层的,上面那层是一个包间,我们买了VCD和话筒,买了上百张歌碟,房间里面有两张沙发,然后是一个点歌本。我们把每张碟上面的大概10首歌名抄在点歌本上,这样顾客翻点歌本,喜欢那首就告诉我们是几号跌的第几首,我们就把碟放进VCD,然后播放那首歌。
有一段时间我就帮忙放歌。反正每唱完一首就要帮忙安排下一首。最喜欢的就是那种直接点一张碟的,从第一首歌唱到最后一首。劳动强度就从一首歌换一下变成一张碟换一下了。
另外一个VCD就是放录像了,每天妈妈去租VCD的店选最新的3个碟,然后抄在小黑板上放在门口,感兴趣的人就会入场。每天分下午场和晚上场,下午场基本上没什么人看,晚上场能坐一半的人,有时会坐满。其实座位大概十几二十个吧,我也记不清了。
反正都是赚点辛苦钱。一楼的录像就这样放着,唱歌的人却总是不太多,有时一晚上都没有人去二楼唱歌。因为就一个包房,有时已经满了,新来的就唱不了。我妈一般会让客人免费先在楼下看录像,等上面唱完了,再去唱歌。
楼上大概10元一小时,比起楼下2元一晚上要赚一些。
我对于这个生意的认知就是好玩,我也慢慢学着唱一些歌。
突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楼下想唱歌的都会问我们有没有《心太软》的碟,没有就不上去了。
于是,这首《心太软》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全是各种客人在包放里面唱。
湖南人把柔软说成“嫩软的”,所以后来有些人就唱成了“你总是嫩软的,嫩软的”,真是笑死了。
我们家也就开了一年的样子,这生意做起来累得要死,还把我心搞野了,学习也跟不上了,父母一商量还是不做了,免得得不偿失。
这是我对于童年的回忆,你问我任贤齐最火的时候有多火,我只能给你唱一句:
你总是嫩软的。
但为什么他唱功不出众也那么火,主要还是因为火不火跟唱功没有必然关系,歌曲火了人自然就火了,在那个流行歌曲匮乏,周杰伦还没发光的年代,他的歌曲实在是太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