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业余拳击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具体有哪些方面?
早在19世纪末, 拳击运动就流传到我国, 经过民间的开展, 我国拳击运动在建国后曾一度成为亚洲的拳击强国。由于种种原因, 拳击运动中断了, 直到1986年才得以恢复开展, 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我国开展的拳击运动是奥运会比赛项目, 虽然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1枚铜牌, 取得中国拳击奥运会历史性的突破, 但总体水平与国际高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就是在亚洲国家, 也未能处于一流水平。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国业余拳击运动的开展?
一, 训练体制不完善
我国自正式恢复业余拳击运动以来, 只有两部法律性指导文件, 并没有一套法律法规来完善拳击运动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一整套选拔、培养、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模式, 依旧是教练员东找西挑, 动员青少年参加业余拳击运动。经过初级培养的选手, 如果在比赛中能取得名次, 则有可能进入省队、国家队集训队。若成绩不佳, 则几年后退役, 既无文凭, 又无工作。这样的循环只能是路越走越窄, 参加的人越来越少。
二,拳击市场的开发未规范化
我国拳击市场的开发还没有完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开发, 现行的少量市场开发缺少专门的管理法规, 没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想普及拳击, 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指导和保护, 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法规。要想把我国的业余拳击水平搞上去, 必须在制度上倾斜, 激发群众参与拳击运动的兴趣。我国的业余拳击运动的发展可以借鉴我国足球运动的经验, 在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上动脑筋。
三, 疲劳与医务监督不完善
许多教练员都很注意疲劳的恢复, 但苦与不知如何下手, 如何评定和量化。这就给科研人员提出了要求。拳击是一项体能、技术、战术和心理为一体的运动, 他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单纯从科研角度去研究拳击, 就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影响对拳击的正确评价。以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各执一词, 相互批评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人员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对拳击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最好能参与并爱好拳击, 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去摸索更好的为拳击运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