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如今的天空,已找不到大雁的身影,是不是你们找到了归宿,还是飞了成千上万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的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祭
当烟花烂漫绽放时,恐怕只落得稍纵即逝。当清酒一饮而尽时,恐怕只落得淡雅恬静。当古典文化如烟花,又似清酒时,恐怕也渐行渐远,被人遗忘。
我们为现代的爱情悲剧所痛苦梨花带雨时,可曾念起那一曲葬花咏调的忧愁凄美,那与贾郎的永别,也深深地埋下了庭院那深深几许尘土中。
当这一曲秦殿的歌台暖响归于沉寂,那一轮汉宫秋月正清辉当空。当仕途的紫带红袍归于沉寂,那一丛东篱黄菊正清香欲发。当古典文化渐渐疏远,于水云深际寻那柳暗花明,祭奠那纷纷永恒。
文化是传承五千年的底蕴,当先祖的遗言在眼前之时,文化的传承更愈发重要。千古的文化便是发展的基石,以底蕴架起了不朽的丰碑。在那古典文化的熏陶中,我们更显稳重。
文化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渗透着不一样的经典。当鲁迅笔下的文字跃然于纸上,见证了新中国的艰难;当陶公的东篱遇见南山之时,见证了隐逸的淡泊与高雅;当曹雪芹的红楼大观竣工之时,见证了历史的沉淀与兴衰。古典的文化便是五千年的见证,当他悄然欲逝时,应留住这见证文字的精华。
灵魂的跳动彰显文化的含义。保尔的振臂一呼,唤醒了多少沉寂的灵魂;游子身上的线衣,感动了多少人的心;出师一表,震撼了一颗颗洒热血,挥细汗的忠赤之心。当古典的隽永透过那黄页叙述深情,唤醒我们的灵魂之时,是否应该把这种震撼埋于黄土庭院,彻底忘却呢?
……
李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和壮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誓不低头;顾城的“黑夜给予的黑色眼睛”。经典是经过千锤万打的,文化是不会随时间和记忆而风化。
怀念经典,文化的脚印离我们现实生活越行越远。如今的流行,是否能打开李易安的心笺,是否能如冰心一般叩开我们的心扉?停船泊舟,载着文化的一叶轻舟在淡雾之下越发朦胧。当记忆已远去时,我们才来祭祀;当文化如烟火清酒消散时,方来感知心灵的悸动。
我们应撑一长篙,向浓雾更浓处漫朔,寻觅文化的足迹,体会那暗香盈袖,云淡风轻。文化的传承不应走远,我们应插上一双羽翼,在尘世之中,寻到那“太高人”,在现世中寻出一条文化之路。
烟火纵然绚美,也敌不过时光的流逝;清酒纵然甘醇,也需红颜知己相伴;文化之祭,纵然隽永,亦不会随风而化!
筷子的文化
说起筷子,这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餐具。筷子在中国源远流长,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使用筷子的人越来越多。据医学专家的研究,使用筷子还能开发儿童的智力。
筷子的种类非常多,如:竹筷子、象牙筷子、银筷子、金筷子,筷子有粗有细,有方有圆,形状各异,竹筷子:上面方方的下面呈圆形,有时还有一点点的粗糙;你瞧这象牙筷子,雪白光滑,晶莹剔透;再瞧这银筷子,一个浑身银光闪闪,上端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一看就知道这是大官家里用的筷子;皇帝用的筷子又有所不同,他用的筷子闪着耀眼的光芒,体现着高贵、优雅的气质—金筷子。这银筷子和金筷子对于我们的现代人来说都太过奢侈了,我们现代人一般都使用竹筷子和木筷子。
我们家人使用筷子的方法主要分三种:“三指派”“四指派”和“双手并用”。我和妈妈是“四指派”,使用的时候把中指夹在两根筷子的中间,食指放在第一根筷子的边上,无名指垫在下面,大拇指就握住了,用这样的方法来夹食物比较轻松、灵活。外婆和爸爸是“三指派”握筷子的姿势和我比差不多,所以有时候碰到滑溜溜的食物,经常会让它溜走了,这种取食物的方法不太便捷。在我家用筷子最特别的是我弟弟“双手并用”。使用的时候一手拿一根筷子,来去食物,这种方法最不便捷,经常会把菜“抛”到外面,太不卫生,但弟弟毕竟也只有四岁。
原来筷子也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啊!让我们去知识的海洋里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吧!
在我们的周围,还发现有一些人使用筷子的方法和有意思。
有一次,中午我去幼稚园看我弟弟的时候他们正在吃午饭,有的人直接用手握住筷子,直接去戳食物,简直是把筷子当叉子了。还有早摊上炸油条的伯伯,他们的筷子可真长,足足和我手臂一样长。他在夹油条时握在筷子的顶端。我想:这样的话,他就不用担心自己的手被油烫了。
今天,老师还让我们做了一个试验,让我们分别试一下拿在筷子的上端、中间、下端自己有什么感受。开始试验了,我拿在筷子的上端,感到非常舒适,这样我们可以夹到离你远的菜。握在筷子的中间,感到还好。握在筷子的下端感到非常的不舒适,一难夹菜,二夹菜时,自己手还会沾上一层油,真不方便,我还是习惯握在筷子的上端,如果能灵活并用双手就能更加灵活了。
传统文化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