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假象吗?为什么乾隆之后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
不假,这是真的。清朝闭关锁国,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既不能跟唐朝相比,也不能跟宋朝相比,再也没有“万国来朝”现象。清朝的人口剧增,跟美洲粮食作物土豆、番薯大量涌入中国有关;这些农作物能在北方山地和土地贫瘠地区种植,耐寒、耐干旱、耐涝、不怕蝗灾,粮食产量激增。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盛世”,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几年前,关于康乾盛世的电视剧连续出炉,相关的历史研究也逐渐增多。历史学家王曾瑜认为,盛世大致有四条标准:一是吏治清明,贪官污吏稀少;二是百姓安居乐业;三是社会犯罪率低;四是容纳和欢迎直言。这四条标准互相关联,互为因果。后世人们羡称的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当时人却未曾自夸为盛世。清朝皇帝最喜自夸盛世,王春瑜先生认为:“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不过是人造幻景而已。”《盛世的黄昏:乾隆(1736-1757)》,即鲜明揭穿了这一点。
书中揭示,乾隆在位60年,通过官庄、盐业和关税赚钱8000万两以上,这些钱中的大部分用来修建了喇嘛庙。按照王曾瑜先生的四条标准检验, “康乾盛世”第一条“吏治清明,贪官污吏稀少”就不能达到。例如,山西二品大员布政使萨哈谅、学政喀尔钦因受贿获罪。皇帝随后勒令彻底整顿吏治,结果山西官场大批官员落马。彻查弊案的是上任不到一年的山西巡抚喀尔吉善,皇帝给他两年时间整顿。其间,他做得最多的事是弹劾属下、调整人事。一年之后,因为如数完赃,萨哈谅的命被保住。而喀尔吉善在成效未知的情况下被匆匆调离。
第二条是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条也未能达到。1747年,因为民众不满差役征粮作弊,山西发生了民变。福建、山东、广东、江南均发生了抗粮案。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频发,乾隆帝大骂民众不知尊亲大义,但仍不愿面对现实。《千秋兴亡·清》显示,乾隆朝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碰到自然灾害就要逃荒要饭、卖儿卖女。
第三条,社会犯罪率低。“康乾盛世”没有做到。据欧立德《乾隆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显示,乾隆后期纷乱四起,1774年,山东王伦发动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但由此拉开了序幕:乾隆朝后30年骚乱不止。甘肃省1778、1781/1784年爆发了起义;山东1781年爆发了起义;河南1785年爆发了起义;湖南与贵州1795年都爆发了起义。最大规模的起义有两次,一次是1788年林爽文起义,一次是1796至1804年白莲教起义。两次起义对王朝权威形成了严重挑战,清朝付出巨大代价和努力之后,才镇压了这两次起义。
历代皇朝都是这样…
就像产品生命周期一样…
就像我们人也一样从出生到死亡一样…
没有什么可以一直屹立不倒
新的一年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