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腔共鸣的共鸣
〝共鸣〞── 最简单直接的定义为「物体因共振而发声」,不少的乐器如:提琴、吉他、二胡、古筝等等,都有赖琴身作共鸣体而发出响亮而优美的声音。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人声乐器”亦一样,单靠声带发出的声音较微弱、浅薄,毫无音色美可言。惟有借助腔体振起共鸣发声,才能将之美化成响亮及有持续振动力的歌声。〝共鸣〞的运用,有助声音变得明亮、有光彩且丰富多样,故可以说是声乐中关键的一环。 胸腔、喉咽腔、头腔是主要的共鸣腔体,我们可按此大体分成三种共鸣。但必须强调的是,歌唱的时候,所有共鸣是需要共同配合运用,只是按不同歌曲/乐句有不同重点而已。
口(咽)腔共鸣 ── 颚以下、声带以上
口腔具有加强各种共鸣效果及修饰吐字的作用,故在歌唱当中,口腔共鸣可说是共鸣的基石。
声波在喉咽腔、口咽、上下颚等部分振动造成共鸣,使声音变得清脆明亮。只要能够以正确的呼吸方法吸气,喉腔舒服自然的打开,俨如打呵欠的动作,口腔共鸣并不难做到。
但注意这种张开不是指张开喉咙,喉咙张开令嗓子也松开了,变成“卡”?喉咙发声,就像人们叫喊时强行将声音挤压而出,对声带及附近肌肉的伤害很大,亦令声音变得僵硬、空洞,全无共鸣的效果。
头腔共鸣 ---- 颚以上
胸腔共鸣 ---- 声带以下
胸腔共鸣一般是指利用上胸腔作共鸣腔体,通过胸腔能配合及加强咽腔共鸣,使声音具有承托力,美化声音的色彩。由于胸腔较其他腔体宽阔,声波在胸腔振动时会变得巨大粗壮,效果俨如听超低音般的震撼力。 歌唱发声是三种共鸣综合发挥的结果,不同声部的歌唱者在运用共鸣的比例有所差异。
大体上,高音区较多利用头腔共鸣;低音区则重胸腔共鸣的使用。当然这不是截然划分的,没有头腔共鸣的润饰,声音会变得干硬;欠缺胸腔共鸣的支持,音色则显得虚浮。故正如本课第一节已强调,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需是三腔混合的共鸣,才能达至优美的音响效果。
「共鸣」是声乐艺术中一门高级课题,歌唱者要在反覆尝试中,不断体会、推敲而渐渐掌握。由于共鸣技巧比较抽象,初学者多难以分辨自己是否已正确使用共鸣腔体,故最好还是请专业导师作指导,若希望无师自通,则容易走入岔路,那便恨错难返了! 共鸣现象其实就是所谓的共振. 当声波到达一个空间时, 适合此共振空间的波长(有一个范围, 非只单一波长)就会被加强(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和后来进入此空间的波产生建设性干涉), 而部份的波就会被滤掉达到改善音色的目的。共鸣现象的两大因素: 1. 要有适当的空间2. 要把声波送到适当的空间.
获得共鸣的要点在于角度 声音进行的角度以及反射板的角度。让声音进入咽腔(最重要的共鸣腔)的关键在于会厌及舌后根的角度。 最容易的实行法就是想声音要进到哪里。着重的点是在会厌及舌根的角度,调整以得到最佳共鸣的器官不是气, 而是反射板.两手轻傍左右两边肋骨(腰上一点),然后吸气,在吸气时要感觉到两边肋骨横向扩张,手请仍保持原状,跟着收小腹把气呼出,呼气之时保持扩张两边肋骨。然后放松全身,再重覆一次、两次、三次一直到七、八次吸气。这「一式」的目的是,把肺活量增强,同时亦提升人体张力。
丹田发声是所有圆润、明亮、美的声音出发点。不过要达到声音通透明亮,真的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可如愿以尝。努力加油进入第五式──合咀“Hum”1 2 3 4 5 6 7 I 再从高声区“Hum”回起音点。练声时两旁肋骨微微向横扩张,声音要发自小腹直通达至鼻梁,而喉咙一定要放松。目的:是发展鼻腔及口腔之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