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
作者
洞烛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我第一次读这本书。那会儿刚看完《水浒传》,胸腔里有一大堆属于黑社会的激情,而且看着谁都是兄弟。当然,这很不成熟,不过我不羞愧——至少那时候还不懂得羞愧——事实上,我那时候只有十岁多一点,恐怕还不懂得什么叫做羞愧。
不懂羞愧,也没有常识,我那会儿一点不知道,其实没有四大名著,只有四大奇书,而这四大奇书里面,除了众所周知的三本之外,没有红楼梦,只有金瓶梅。
好吧,这不重要。
(这真的不重要吗?)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一个幼稚到什么都不明白的年纪,一个只知道毛氏告诉我该看什么书我就去看的年纪,同时,甚至在潜意识里排斥一切不美好的故事,于是,率性的黛玉和晴雯(阶级的,反抗的?),睿智的老太太,聪明的宝钗(也许是恶毒的?),有了一个自然的排位。
而宝玉,很好,很开心,在诸神庇佑之下,就算遇到麻烦,也只是麻烦,远不是摧残。远离尘俗的大观园,象牙塔,一个不染尘埃的去处,一男,多女,美好。犹如神话。
或者是童话。
无性,至少一种可控的无性,而且没有竞争。
好得一塌糊涂,好得只有悬念,没有过程。
这足够让所有的少男妒忌,在妒忌之前或者之后,也许是代入。
很不健康?
不过那时候的我足够小,小到没法代入,也许我该感谢我的父母,感谢国家,感谢CCTV,感谢他们教育我,鞭策我,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见鬼^^)。当然,如各位所知,这些感谢有点词不达意,我该感谢的只是我足够小而已。
但故事足够好看,这是真的。
可惜,好看的是故事,不是文本,不是脂批。当我长到足够大的时候,我发现,所谓好看的故事,其实是悲凉,而文本,更多的是一种残忍。
顺便说一句,所谓的足够大,是我已经成为一个十五岁的女孩的父亲的时候。
这很糟糕,如果说,在我自己十五岁的时候,我在看的是哪个女孩更适合当女朋友;三十岁的时候,我开始挑剔能够当我老婆的女孩的缺点;而年过四十的时候,我关注的,已经是生活的本质和文本的结合。
(曹雪芹有孩子吗?他想的和我一样吗?鉴的是什么?他有女儿吗?)风月宝鉴>
我很确定,我肯定缺少了一份所谓的柔情,而且我确信这无法回转。但我增加了一点理性,因为这点理性,我能够读的不单是故事,也包括这份残忍。
残忍没什么不好,只要它足够真实。
是的,我喜欢真实。我喜欢一切我能够理解和喜欢的表述,宝玉、黛玉、宝钗,还有其他,单就文本而言,都是新奇的,可爱的形象,都是我在生活中可以看见的人,也许我不喜欢其中的一个或者某几个,但我至少同意,这样的人物都是存在于现实中的。
审美无关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