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下: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情节,有人哭,有的人笑
原因:情境因素。
也就是说,情节在一定的情境中从悲伤的角度触动了哭泣的读者;从快乐的角度触动了微笑的读者;其他读者则没有被触动。
运用了三维归因理论:
它是对海德内外两类归因的发展,把人的行为的发生归因于行为者(本人)、行为对象(人或物)、行为产生的背景或情境等三种原因所致。
但就某一特定事件判断归因是否合理还要依据三方面的信息,即一致性(他人在同样情境中的行为如何)、一贯性(行为者本人在其他场合的行为如何)、独特性(行为者是否随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扩展资料:
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一、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
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
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等等。
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学
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笑?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丽的小姐,在看一个小丑A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一种情况: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A的表演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A的表演发笑。这种情况下,61%的人把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A身上。
第二种情况: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别人几乎对这个小丑A不发笑,但玛丽对这个小丑A也总是发笑,那么86%的人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丽本人。
第三种情况: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发笑,别人也几乎不对这个小丑A发笑,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A发笑过,这种情况下,72%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于情境。
如果把小丑替换成你说的故事情节,你就会发现。
如果一个人,看其他情节都不容被打动,只看这个情节会哭,而其他读者看到这里也都会哭,那么说明,这个情节真的可能是个大虐点(情节因素)。
如果一个人,看其他情节也哭得稀里哗啦的,而别的人看这里不哭,他还是哭,那么这说明,是这个人虐点太低(个人因素)。
如果一个人,看其他情节不哭,就看这里哭;而其他人看这里缺毫无感觉。那么着就可能是第三点,情境因素,即这个情节在某种情景下,特别触动了那个哭的读者;而其他读者就没有被触动。
这样来分析,你就可能非常清楚了解到,为什么同样故事情节,有人哭,有人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