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下有没有比较了解乳腺癌的?
流行病学
中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尤其自身特点,发病率在25岁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45岁以后发病率升高趋于平缓,并随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乳腺癌的发病与性别有明显关系,男性发病率仅为女性的1%。有文献报道,乳腺癌的发病与肥胖有一定关联,尤其是儿童期摄入热量过大,生长太快,乳腺的发育也快,从而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度。另外,乳腺癌的发病与生育和哺乳也有一定关系,无生育或第一次足月生育年龄超过30岁者发病率高,哺乳时间长者发病率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高。
发病症状及体征
乳腺癌最常见的体征为出现肿块,多为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单发,质地较硬,固定。由于乳腺位于体表,如果能普及肿瘤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防癌意识,有可能提高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
乳腺癌也常出现患侧皮肤的老行改变。如肿瘤侵犯了Cooper韧带,牵拉皮肤出现凹陷,称为“酒窝征”;如癌瘤侵犯淋巴管或癌栓堵塞淋巴管时,则可能出现“桔皮样改变”;如癌细胞沿淋巴管向四周扩散时,则可能出现“卫星结节”。
乳腺癌也常出现乳头回缩和乳头溢液。溢液多为血性。
辅助检查
有乳头溢液的患者可取溢液做细胞学涂片检查。发现肿块者可做X线钼靶照片或近红外线扫描检查。
治疗
到目前为止,乳腺癌的治疗仍处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阶段。手术常用乳腺癌根治术或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改良根治术。一些早期的乳腺癌患者可考虑接受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的方案,但选择时前档需慎重并保证良好的随诊。对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或肿块大于2cm的患者术后还需辅助化疗,常用的方案有CMF和CAF方案。对于腋下组淋巴结转移多于4个或腋上组、腋中组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患者术后还需作内乳区和锁骨上区放疗。对绝经期后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术后给予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最常用的药物是三苯氧胺,对于部分绝经后侍悔哗的病人,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等)。
随访
乳腺癌的随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些患者误认为肿瘤已经切除,无须随访。其实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即使手术切除也可能出现术后复发转移,而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所以乳腺癌患者及家属必须重视随访。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痛、有肿块、腋窝下淋巴结出现肿大等。手术切除一直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大升,根据肿块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手术方式。经典乳腺癌根治术创伤较大,较改良扒漏根治术未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故现已少用。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术式;化学药物治疗包括辅助化疗与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的指征为浸润性乳腺癌伴腋淋巴结转移者。
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多用于局部晚期病例;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而ER阴性者,对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差。主要药物包括三苯氧胺与芳香化酶抑制剂类,后者对绝经后的病人效果优于前者;放射治疗适用于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手术后治疗;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基因春仿烂过度表达的乳腺癌,使用曲妥珠单抗注射液进行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效果,可降低乳腺癌复发率。
乳腺癌是一种发生于乳房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但不是所有乳房无痛性肿块都是乳腺癌,需要经过穿刺活检获取病理来进行确诊。临床大多数患者就诊主诉为自检或体检发现乳房肿物。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肿块的疼痛和/或乳头溢液。可能伴有皮肤瘀斑、发红、橘皮征或溃疡、乳头溢液、乳头内陷等临床表现。确诊乳腺癌后,一般都会进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乳腺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