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有哪些
展开全部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初始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企业为维持市场进入必须预先投入更多的资金,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准入,尤其是对那些实力不强又缺乏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
持续成本则包括产品进入市场后不断发生的长期质量控制的成本、为验证出口产品符合某项标准所耗费的有关技术支出,以及为进行检疫造成周转速度下降以及因此产生的库存成本和运输费用的超额支出。这意味着企业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可能降低,因为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付出更高的边际成本,对企业竞争力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显然,由于大企业更可能形成规模经济,随着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效率的改进可以部分抵消成本的增加。因此,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大企业往往表现出比中小企业更强的适应性。有关研究表明,判断其产品是否与不同国家的技术法规相符合的程序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大量的成本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最为显著的成本增加就是重复测试与认证。而且,合格评定程序和检疫措施增加了时间成本,加之在检验与认证过程中经常发生故意的延迟,对于那些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来说影响极为严重。
由此可知,技术性贸易壁垒得以形成的基本经济学依据是,通过建立不同于出口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或卫生检疫措施,无论这种不同有其客观依据抑或是人为形成的,都会迫使出口企业为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增加投资,从而增加分摊到每单位出口商品上的成本,降低在出口市场的竞争力或是因此无法进入。一些研究机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的成本增加进行了研究,如OECD(1999年)的研究初步估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本约为企业生产成本的 2%~10%,美国商务部的结论是,美国和欧洲对电信设备和信息技术产品的重复测试与认证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负担每年超过11亿美元。
二、 企业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壁垒”的跨越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人们通常将企业国际化定义为产品出口后的国际行为,但是笔者认为,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应该从进口/采购资源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而且,对于企业如何跨越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问题的研究也应该从企业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就研究对策。本文将从内向和外向两种视角来对企业国际化以及在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如何跨越“技术壁垒”进行分析。
1、内向国际化阶段对“技术壁垒”的跨越
内向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基本需要促进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进口/采购资源、从外国企业那里取得许可证、在国内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经营企业和成为外国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引进先进产品、领先技术、管理经验等“引进来”方式,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同时还使企业得到了丰厚的收益,这其中不仅包括利润上的,同时还包括技术水平和经营思想方面的,使企业受益匪浅。
但是,企业的风险小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外向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向国际化只是前期准备,企业在内向国际化阶段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外向国际化阶段就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企业应该在内向国际化阶段就开始重视“技术壁垒”的跨越。单纯利用技术的引进和购买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是无法得到系统、复杂的先进技术的。因为这些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少数大公司手中,为了保持其优势,他们不会泄漏技术秘密。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与外国企业进行合作,利用FDI(国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利用外国公司的品牌与营销渠道,进一步扩张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方法都可以使企业顺利地跨越“技术壁垒”。
当然,不可否认,利用FDI跨越技术壁垒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以市场换技术”。双赢的结果需要靠双方自身的努力去取得,中国企业通过“干中学”等溢出效应,学会如何与国外企业合作与竞争,双赢的结局可以形成双方长期共同发展的纽带,对付动态的技术壁垒。
2、外向国际化阶段对“技术壁垒”的跨越
外向国际化是企业对国际竞争特点认识之后寻求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主要包括出口产品、颁布给外国公司许可证、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和在国外建立或收购全资企业。企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走出去”为主要战略,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
内向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企业在内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学到了先进的技术,一方面对国际市场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些都为外向国际化做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时也更具有实力。但是,前期充分的准备,并不意味着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时就能够一帆风顺,事实印证了这一点。
从我国加入WTO这几年的国际贸易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技术壁垒”不仅没有因为我国企业水平的提高而不再成为其发展的障碍,相反,“技术壁垒” 也是动态的,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地改变,而且作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这一方法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地被削弱,我们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地缩小,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对于企业来说,初始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企业为维持市场进入必须预先投入更多的资金,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准入,尤其是对那些实力不强又缺乏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
持续成本则包括产品进入市场后不断发生的长期质量控制的成本、为验证出口产品符合某项标准所耗费的有关技术支出,以及为进行检疫造成周转速度下降以及因此产生的库存成本和运输费用的超额支出。这意味着企业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可能降低,因为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付出更高的边际成本,对企业竞争力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显然,由于大企业更可能形成规模经济,随着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效率的改进可以部分抵消成本的增加。因此,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大企业往往表现出比中小企业更强的适应性。有关研究表明,判断其产品是否与不同国家的技术法规相符合的程序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大量的成本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最为显著的成本增加就是重复测试与认证。而且,合格评定程序和检疫措施增加了时间成本,加之在检验与认证过程中经常发生故意的延迟,对于那些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来说影响极为严重。
由此可知,技术性贸易壁垒得以形成的基本经济学依据是,通过建立不同于出口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或卫生检疫措施,无论这种不同有其客观依据抑或是人为形成的,都会迫使出口企业为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增加投资,从而增加分摊到每单位出口商品上的成本,降低在出口市场的竞争力或是因此无法进入。一些研究机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的成本增加进行了研究,如OECD(1999年)的研究初步估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本约为企业生产成本的 2%~10%,美国商务部的结论是,美国和欧洲对电信设备和信息技术产品的重复测试与认证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负担每年超过11亿美元。
二、 企业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壁垒”的跨越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人们通常将企业国际化定义为产品出口后的国际行为,但是笔者认为,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应该从进口/采购资源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而且,对于企业如何跨越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问题的研究也应该从企业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就研究对策。本文将从内向和外向两种视角来对企业国际化以及在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如何跨越“技术壁垒”进行分析。
1、内向国际化阶段对“技术壁垒”的跨越
内向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基本需要促进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进口/采购资源、从外国企业那里取得许可证、在国内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经营企业和成为外国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引进先进产品、领先技术、管理经验等“引进来”方式,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同时还使企业得到了丰厚的收益,这其中不仅包括利润上的,同时还包括技术水平和经营思想方面的,使企业受益匪浅。
但是,企业的风险小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外向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向国际化只是前期准备,企业在内向国际化阶段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外向国际化阶段就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企业应该在内向国际化阶段就开始重视“技术壁垒”的跨越。单纯利用技术的引进和购买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是无法得到系统、复杂的先进技术的。因为这些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少数大公司手中,为了保持其优势,他们不会泄漏技术秘密。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与外国企业进行合作,利用FDI(国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利用外国公司的品牌与营销渠道,进一步扩张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方法都可以使企业顺利地跨越“技术壁垒”。
当然,不可否认,利用FDI跨越技术壁垒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以市场换技术”。双赢的结果需要靠双方自身的努力去取得,中国企业通过“干中学”等溢出效应,学会如何与国外企业合作与竞争,双赢的结局可以形成双方长期共同发展的纽带,对付动态的技术壁垒。
2、外向国际化阶段对“技术壁垒”的跨越
外向国际化是企业对国际竞争特点认识之后寻求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主要包括出口产品、颁布给外国公司许可证、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和在国外建立或收购全资企业。企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走出去”为主要战略,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
内向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企业在内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学到了先进的技术,一方面对国际市场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些都为外向国际化做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时也更具有实力。但是,前期充分的准备,并不意味着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时就能够一帆风顺,事实印证了这一点。
从我国加入WTO这几年的国际贸易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技术壁垒”不仅没有因为我国企业水平的提高而不再成为其发展的障碍,相反,“技术壁垒” 也是动态的,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地改变,而且作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这一方法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地被削弱,我们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地缩小,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