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化,儿化有什么作用
儿化是北方部分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式,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
根据查询百科得知,儿化是北方部分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式。在词根(为名词)后面加上儿尾以构成一个新的名词,新名词的含义是对词根名词含义的拓展或者特定化。由于历史上,地域上,“儿”的读音千变万化,导致出现的儿化的表征亦有所不同。
根据查询百科得知,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在具有区别词义和辨别词性作用的语境中,该儿化处理的地方要儿化,不儿化会产生歧义。在广播语言中,政治类、科学类、学术类的节目中,对语言的严谨程度要求较高,要尽量少用儿化。
在书面语言或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也不宜多用儿化。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不可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在诗歌散文等抒情类文体中,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可单独发儿化韵的音。
儿化的特点:
1、声母变化
儿化主要是指原本以清辅音结尾的声母变成浊辅音或半浊辅音,“他”(tā)变成“她”(tɑ̄),“一”(yī)变成“衣”。
2、儿音结尾
儿化后的词语以儿音结尾,“妈妈”(māma),“哥哥”(gēge)。
3、韵母不变
儿化主要是声母发生变化,韵母保持不变,“爸爸”(bàba),“姐姐”(jiějie)。
4、方言差异
儿化在不同方言和地域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北京话中的“儿”音常加在很多词语的末尾,“烤鸭儿”(kǎoyār),而其他方言可能没有或用其他方式表达。
5、语境影响
儿化的使用受到语境的影响,通常在口语交流中较为常见,而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使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