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对学生而言,写作文难,写一篇好的作文更难。他们面对作文题目不知从何下笔,无话可说,即便是写出来,也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师生都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
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灵感"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
以前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论勤奋》等,这本身就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所以学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你的发现写成篇日记,再与同学们交流";又如"你曾到过哪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来"。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这些有个性化的文题目,贴近生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写,就能写得很好,很流畅。如果不及时写不来,这种灵感就带不来"习作"欲望,灵感就消失无踪了。
老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写下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创设者,只起着对活动的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和实践,把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活动中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纠错、自我评价、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注重平时的积累,积累对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文本"。很多课文的思考题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好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和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掌握了一些好词佳句,就会为写作做好铺垫。在写作文时就能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秋天的雨》这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精彩语句和片段。让学生抄写并熟记,为学生以后写秋天的景物做了铺垫。
2、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进行积累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不够。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学生手中的各种资料,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感悟,使学生在广袤瑰丽的作文海洋里,搜集作文素材,学习多种写作上的技巧。 指导学生搜集材料,把佳作选出来,每人选一篇,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交流。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
3、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得最好方式,也是最好途径。我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三、学会观察,吸收素材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社会上,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只有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才能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机观察,随机注意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让他们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使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不断增强。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同时, 教师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收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参加某项力所能及的劳动,从旁坚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坚持实际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坚持观察,获得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四、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1、语言技能训练法
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布置的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进行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细水长流,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专题训练法
在一段时间里,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写景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遍,从中找出写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任何体裁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容易出错的地方暴露出来,加以改正。
3、提纲训练法
此法目的是增加训练密度,节约训练时间。例如训练记叙文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一些作文题目,如《上学路上的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在雨中》等等,在众多的题目里,选出一个,然后要学生只拟题纲,不求成文,此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多角度进行立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思维,同时在写作益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多方面的,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习作的灵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平时,让广大学生学会做人。
一、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
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灵感"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
以前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论勤奋》等,这本身就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所以学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你的发现写成篇日记,再与同学们交流";又如"你曾到过哪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来"。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这些有个性化的文题目,贴近生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写,就能写得很好,很流畅。如果不及时写不来,这种灵感就带不来"习作"欲望,灵感就消失无踪了。
老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写下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创设者,只起着对活动的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和实践,把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活动中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纠错、自我评价、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注重平时的积累,积累对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文本"。很多课文的思考题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好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和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掌握了一些好词佳句,就会为写作做好铺垫。在写作文时就能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秋天的雨》这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精彩语句和片段。让学生抄写并熟记,为学生以后写秋天的景物做了铺垫。
2、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进行积累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不够。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学生手中的各种资料,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感悟,使学生在广袤瑰丽的作文海洋里,搜集作文素材,学习多种写作上的技巧。 指导学生搜集材料,把佳作选出来,每人选一篇,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交流。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
3、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得最好方式,也是最好途径。我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三、学会观察,吸收素材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社会上,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只有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才能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机观察,随机注意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让他们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使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不断增强。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同时, 教师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收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参加某项力所能及的劳动,从旁坚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坚持实际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坚持观察,获得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四、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1、语言技能训练法
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布置的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进行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细水长流,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专题训练法
在一段时间里,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写景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遍,从中找出写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任何体裁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容易出错的地方暴露出来,加以改正。
3、提纲训练法
此法目的是增加训练密度,节约训练时间。例如训练记叙文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一些作文题目,如《上学路上的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在雨中》等等,在众多的题目里,选出一个,然后要学生只拟题纲,不求成文,此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多角度进行立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思维,同时在写作益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多方面的,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习作的灵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平时,让广大学生学会做人。
展开全部
一
要积累作文材料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三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
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
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
4
“认真修改”的习惯。
5
“不说假话”的习惯。
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
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
要积累作文材料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三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
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
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
4
“认真修改”的习惯。
5
“不说假话”的习惯。
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
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