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本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写的,1938年春,林语堂突然想起要翻译《红楼梦》。后来他反复想了想,觉得时机不对。此外,它离现代中国太远了,所以他决定写小说。当时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当中华各族儿女还在为抗击日本而战斗的时候,林语堂深深地爱着伟大的祖国,认为每个人都对世界的兴衰负有责任,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急的情况下,他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投身于拯救国家的阵营。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作品,要让读者们知道自己的处境,这也是林语堂想写这本书的原因。
《京华烟云》展示了一幅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开始,到抗日战争的历史画面,通过描写书中的人物,作者向世界展示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向外国读者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全貌。这篇文章涉及到很多人物,有不同的性格,有旧时代思想的人物,也有新的代表人物。
《京华烟云》的评价:这本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描写了北平曾、姚、牛三家的恩怨情仇、爱恨情仇、团圆与分离,它也反映了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和抗日战争爆发以来,30多年的社会动荡和中国局势的演变。书中描写了许多不同阶级的人物,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
这本书描述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特征,其中既有道家脱俗、淡泊人生的理想,也有儒家忧国忧民、济世济世的责任感。它不仅尊重西方科学和文化,而且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表现出极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