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曾国藩(下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文武兼修 传奇经历
曾国藩之所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估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弃笔从戎,文治武功均有建树。
曾国藩的偶像颇多,如张良、诸葛亮、谢安、韩愈、房玄龄、李泌、郭子仪、司马光、张居正等等,其中不乏文武兼修之辈,这些人要么为开国元勋,要么为一代名相,要么为中兴重臣,要么为文学名宿,都代表着曾国藩在个人修养、建立伟业、功成身退的理想与追求。
在唐浩明的《曾国藩》中,他的文学修为主要体现在对联、诗作、日记、家训、印书等方面。
2012年,公司开年会,我的演讲主题是《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说来也惭愧,当初只觉得这句话说得大气磅礴,只知道是曾国藩所写,并不知道是在九帅曾国荃攻克天京,因功获妒,只能回乡开缺的历史背景下写就的。这幅对联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双重含义,无论对九弟韬光养晦的殷切期望,还是对朝廷不居功不自傲的忠心表达,都做到了精确的传递。
曾国藩的诗作多以表明心志为主,虽多但不生动,我个人不太喜欢。就拿这首代表作《戎行图》为例,“生世不能学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还天子……”,用典过多,感觉像个决心书。但后来与曾国藩“剿长毛,平捻军”的经历甚相吻合,因此总被他谈及,也算是命中注定吧。
我向来对能坚持写日记的人,心怀无比的感佩,能随口说出的也仅有曾国藩、蒋介石、雷锋、达芬奇等寥寥几人。写日记的难点,不仅在坚持,而在于“一一如实,决不欺瞒”。写些读书杂想、人生感悟、新闻逸事倒也罢了,但直面自己的内心,用以“吾日三省吾身”(又是曾子曰),那就很难了。
电影《邪不压正》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是啊。”
“你写日记吗?”
“我不写。你写日记吗?”
“谁能把心里话写日记里?”
“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下贱!”
虽然有调侃的成分,但也足见写日记之难。曾国藩在去世的当天,还挣扎着补了上一天的日记。而且在日记中,常有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可以说,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具有忏悔精神的人了。
曾国藩的家书和家训流传较广,因本人所读甚少,这里就不献丑了。仅录其临终家训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常以未能“专心为文”为憾,因此资助印了许多书籍,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里既包括王夫之的《王船山先生书集》等文人典籍,也包括《几何原本》等洋务科普。
相比曾国藩的“文治”,他的“武功”就属于半路出家了,但这却为他的历史功绩和传奇色彩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弃文从武,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因此在曾国藩与太平军打交道的初期,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屡受挫折。由我观之,曾国藩的“武功”建树,不在“战术”而在“战略”。论实战经验,临阵运筹,曾国藩与对手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相去甚远,有时甚至达到了迷信的地步,认为只要自己在前线打的仗就会输,于是曾国荃围安庆、困天京,他都只在后方指挥,不敢亲临前线。但在强水师以控长毛,用围堵以疲捻军的大战略上,曾国藩却体现出了长远的眼光,并一直贯彻到胜利。
曾国藩晚年,谈及自己最大的功绩——平定太平天国,指出“长毛的失败,乃至灭亡,主要的原因在他们自己身上”,充分考虑到了大势的影响,并再次劝九帅曾国荃“你本事虽大,但不能居全功,要让一半与天。”
非常时期 非常手段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个“非常时期”,成就他功业的是“非常手段”。
边看这部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自己有时遇到些不顺或误解,想的多是逃避,但看到曾国藩当时的困境和处理方法,真是心生敬佩。
晚清时局,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要想成就自己的功业,曾国藩要进行多个条线的斗争,朝廷、地方、绿营、长毛、捻军、洋人……对内则是多方掣肘,对外则是你死我活。针对多个条线的不同情况,曾国藩采取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他迎合道光帝的喜好,而高举理学道德大旗;揣测慈禧的圣意,而走谦恭避祸之道;用怀柔洋人之法,而徐图自强。他在地方吏治的腐败,绿营士兵的懈怠,满汉分治的不公等方面,也是吃尽苦头,后来听从陈广敷的建议,逐渐形成了“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的信条,可以说达到了“为人为官之佳境”,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曾国藩诸多“非常手段”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狠”,坚持实行“乱世须用重典”,这也是后人对他比较有争议的一点,他晚年也常自责,但我认为让他再来一遍的话,他还是会这样做的。
曾国藩为镇压串子会而杀十三名百姓,得名“曾剃头”;为决秀才投奔乱党之心而以“站笼”羞杀林明光;为正军法忍痛杀了对自家有恩的金松龄;为阻挡盐政派的弹劾奏本,谋杀钦差德音杭布;攻下武昌城后,下达一律“割目凌迟”的命令;三河镇失利后,让六弟曾国华至死隐居;每攻下太平军一城后,任湘军烧杀淫掠,以达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裁军受阻时,诱杀了降将韦俊……
由此观之,曾国藩的传奇在于他的文武兼修,成事在于他的非常手段,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吧!
躬身入局 近代先声
罗振宇在2019-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出直面挑战、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其实原文出自曾国藩:“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正是曾国藩这种“躬身入局”的精神,让他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先声。
曾国藩所处的近代中国,是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而投射在他的身上,就具有传统和现代的两面性。
说传统,曾国藩终身以程朱理学治身,在大是大非面前讲求“忠心报国”,纵使多人劝其推翻朝廷,驱除鞑虏,他也不为所动。他的家族观念非常重,常以家书教化兄弟、子侄,甚至为家里的女子们也留下每日功课,他身上有明显的传统中国士大夫的影子。
说现代,曾国藩在有意无意之间,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启了数个时代先声。
第一,开洋务之先声。曾国藩一个很重要的职务就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他从与太平军和洋人的斗争中看到了造兵器、造火轮船的必要性,因此极力推进与之相关的建工厂、引人才、学科学事务。深信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然后可“徐图自强”,实现大清中兴。他派容闳赴西洋购回机器,他促成了中国首批少年留洋,诞生了詹天佑等优秀人才。然而他的洋务,也仅限于“技”的层面,对体制的限制只是看到了,但没有任何作为。曾国藩得意门生李鸿章的外交政策,怀柔斡旋,也深受其影响,并且为后来数十年的政策奠定了基调。
第二,开海军之先声。曾国藩以长江之利建湘军水师,在与太平天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在湘军大规模裁员之时,毅然留下了水师,同时学习洋人而造铁甲舰船,为后来北洋水师的兴起,播下火种。(虽然北洋水师最终功亏一篑,但这也是中华民族放手的一搏。)
第三,开湘人之先声。自古楚地就充满血性,《史记》有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岳麓书院联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而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湖南人再一次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先后涌现出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恒、粟裕等等名人,去除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因素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曾国藩兴湘军后,为地方注入了资金,开拓了视野,从此民风为之一变,而人才辈出。
除以上三点先声外,曾国藩也无意间成为“地方割据”的始作俑者。晚清的正规军是绿营,而曾国藩的湘军属于民间团练,但平乱之后并没有全部解散,而成为掌握在曾家的专有势力,仿效者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曾国藩有生之年,这几股力量并没有直接危及朝廷,但却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开了头。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伪君子的曾国藩,称为刽子手的曾国藩,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忽然明白曾国藩为什么能成为网红了,那就是因为他性格的复杂性,可供人们多维解读,多维思考……
曾国藩之所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估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弃笔从戎,文治武功均有建树。
曾国藩的偶像颇多,如张良、诸葛亮、谢安、韩愈、房玄龄、李泌、郭子仪、司马光、张居正等等,其中不乏文武兼修之辈,这些人要么为开国元勋,要么为一代名相,要么为中兴重臣,要么为文学名宿,都代表着曾国藩在个人修养、建立伟业、功成身退的理想与追求。
在唐浩明的《曾国藩》中,他的文学修为主要体现在对联、诗作、日记、家训、印书等方面。
2012年,公司开年会,我的演讲主题是《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说来也惭愧,当初只觉得这句话说得大气磅礴,只知道是曾国藩所写,并不知道是在九帅曾国荃攻克天京,因功获妒,只能回乡开缺的历史背景下写就的。这幅对联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双重含义,无论对九弟韬光养晦的殷切期望,还是对朝廷不居功不自傲的忠心表达,都做到了精确的传递。
曾国藩的诗作多以表明心志为主,虽多但不生动,我个人不太喜欢。就拿这首代表作《戎行图》为例,“生世不能学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还天子……”,用典过多,感觉像个决心书。但后来与曾国藩“剿长毛,平捻军”的经历甚相吻合,因此总被他谈及,也算是命中注定吧。
我向来对能坚持写日记的人,心怀无比的感佩,能随口说出的也仅有曾国藩、蒋介石、雷锋、达芬奇等寥寥几人。写日记的难点,不仅在坚持,而在于“一一如实,决不欺瞒”。写些读书杂想、人生感悟、新闻逸事倒也罢了,但直面自己的内心,用以“吾日三省吾身”(又是曾子曰),那就很难了。
电影《邪不压正》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是啊。”
“你写日记吗?”
“我不写。你写日记吗?”
“谁能把心里话写日记里?”
“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下贱!”
虽然有调侃的成分,但也足见写日记之难。曾国藩在去世的当天,还挣扎着补了上一天的日记。而且在日记中,常有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可以说,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具有忏悔精神的人了。
曾国藩的家书和家训流传较广,因本人所读甚少,这里就不献丑了。仅录其临终家训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常以未能“专心为文”为憾,因此资助印了许多书籍,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里既包括王夫之的《王船山先生书集》等文人典籍,也包括《几何原本》等洋务科普。
相比曾国藩的“文治”,他的“武功”就属于半路出家了,但这却为他的历史功绩和传奇色彩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弃文从武,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因此在曾国藩与太平军打交道的初期,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屡受挫折。由我观之,曾国藩的“武功”建树,不在“战术”而在“战略”。论实战经验,临阵运筹,曾国藩与对手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相去甚远,有时甚至达到了迷信的地步,认为只要自己在前线打的仗就会输,于是曾国荃围安庆、困天京,他都只在后方指挥,不敢亲临前线。但在强水师以控长毛,用围堵以疲捻军的大战略上,曾国藩却体现出了长远的眼光,并一直贯彻到胜利。
曾国藩晚年,谈及自己最大的功绩——平定太平天国,指出“长毛的失败,乃至灭亡,主要的原因在他们自己身上”,充分考虑到了大势的影响,并再次劝九帅曾国荃“你本事虽大,但不能居全功,要让一半与天。”
非常时期 非常手段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个“非常时期”,成就他功业的是“非常手段”。
边看这部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自己有时遇到些不顺或误解,想的多是逃避,但看到曾国藩当时的困境和处理方法,真是心生敬佩。
晚清时局,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要想成就自己的功业,曾国藩要进行多个条线的斗争,朝廷、地方、绿营、长毛、捻军、洋人……对内则是多方掣肘,对外则是你死我活。针对多个条线的不同情况,曾国藩采取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他迎合道光帝的喜好,而高举理学道德大旗;揣测慈禧的圣意,而走谦恭避祸之道;用怀柔洋人之法,而徐图自强。他在地方吏治的腐败,绿营士兵的懈怠,满汉分治的不公等方面,也是吃尽苦头,后来听从陈广敷的建议,逐渐形成了“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的信条,可以说达到了“为人为官之佳境”,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曾国藩诸多“非常手段”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狠”,坚持实行“乱世须用重典”,这也是后人对他比较有争议的一点,他晚年也常自责,但我认为让他再来一遍的话,他还是会这样做的。
曾国藩为镇压串子会而杀十三名百姓,得名“曾剃头”;为决秀才投奔乱党之心而以“站笼”羞杀林明光;为正军法忍痛杀了对自家有恩的金松龄;为阻挡盐政派的弹劾奏本,谋杀钦差德音杭布;攻下武昌城后,下达一律“割目凌迟”的命令;三河镇失利后,让六弟曾国华至死隐居;每攻下太平军一城后,任湘军烧杀淫掠,以达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裁军受阻时,诱杀了降将韦俊……
由此观之,曾国藩的传奇在于他的文武兼修,成事在于他的非常手段,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吧!
躬身入局 近代先声
罗振宇在2019-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出直面挑战、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其实原文出自曾国藩:“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正是曾国藩这种“躬身入局”的精神,让他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先声。
曾国藩所处的近代中国,是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而投射在他的身上,就具有传统和现代的两面性。
说传统,曾国藩终身以程朱理学治身,在大是大非面前讲求“忠心报国”,纵使多人劝其推翻朝廷,驱除鞑虏,他也不为所动。他的家族观念非常重,常以家书教化兄弟、子侄,甚至为家里的女子们也留下每日功课,他身上有明显的传统中国士大夫的影子。
说现代,曾国藩在有意无意之间,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启了数个时代先声。
第一,开洋务之先声。曾国藩一个很重要的职务就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他从与太平军和洋人的斗争中看到了造兵器、造火轮船的必要性,因此极力推进与之相关的建工厂、引人才、学科学事务。深信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然后可“徐图自强”,实现大清中兴。他派容闳赴西洋购回机器,他促成了中国首批少年留洋,诞生了詹天佑等优秀人才。然而他的洋务,也仅限于“技”的层面,对体制的限制只是看到了,但没有任何作为。曾国藩得意门生李鸿章的外交政策,怀柔斡旋,也深受其影响,并且为后来数十年的政策奠定了基调。
第二,开海军之先声。曾国藩以长江之利建湘军水师,在与太平天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在湘军大规模裁员之时,毅然留下了水师,同时学习洋人而造铁甲舰船,为后来北洋水师的兴起,播下火种。(虽然北洋水师最终功亏一篑,但这也是中华民族放手的一搏。)
第三,开湘人之先声。自古楚地就充满血性,《史记》有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岳麓书院联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而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湖南人再一次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先后涌现出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恒、粟裕等等名人,去除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因素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曾国藩兴湘军后,为地方注入了资金,开拓了视野,从此民风为之一变,而人才辈出。
除以上三点先声外,曾国藩也无意间成为“地方割据”的始作俑者。晚清的正规军是绿营,而曾国藩的湘军属于民间团练,但平乱之后并没有全部解散,而成为掌握在曾家的专有势力,仿效者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曾国藩有生之年,这几股力量并没有直接危及朝廷,但却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开了头。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伪君子的曾国藩,称为刽子手的曾国藩,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忽然明白曾国藩为什么能成为网红了,那就是因为他性格的复杂性,可供人们多维解读,多维思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