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三个内容进行:
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展开了一场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
经过这场大论战,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于是纷纷脱离改良派,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改良派也不得不承认,经过论战,“革命党之势力”,“如决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也”。
但是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却未能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扩展资料:
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哉!”两派都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
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建政的全部。
论战表明,革命派和改良派代表着同一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个阶级在政治上的两翼:左翼的革命派希望用革命阵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右翼的改良派希望不冒革命风险为自己争得较好的境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
2018-07-06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资料延伸: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后者是其上层的代表。早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两个派别就同时出现了。不过当时改良派因为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超过革命派。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人逃亡国外。梁启超在日本重建改良派的宣传阵地,1898年12月在日本东京创办《清议报》,前后历时三年,共出100册;1902年又创办《新民丛报》,历时近六年,共刊行96号。康有为则于1899年7月20日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亦称“保救大清皇帝公司”、“中国维新会”,简称“保皇会”),在“爱国救亡”的旗帜下,反对通过革命办法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寄希望于光绪帝,祈望光绪复辟,继续推行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因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多次同他们倡议“联合”,都被拒绝。可是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知识分子通过清政府对爱国运动镇压的反面教育,日益倾向革命。改良派从切身利益考虑,在加紧要求清政府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抵制革命的同时,又将矛头指向革命派,正面阻止革命运动的发展。为此双方在1903—1904年就已初步进行了交锋。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有了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纲领,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号召:要把三民主义思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为了实现这一任务,继《民报》之后,在国内外各地遍设宣传机关,出版书报杂志。据统计,1905-1907年由革命派主办的报纸、杂志达60余种,其他革命出版物“无虑百数十种”。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同盟会的主张,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民报》则更为系统地阐述了三民主义思想;其文章理论透辟,脍炙人口,激动人心,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每期再版、三版以至五版,仍供不应求。对此康、梁十分恐惧,公然宣称“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连续发表鼓吹改良、反对革命的文章。改良派的活动,成了民主革命的巨大障碍。1906年4月,《民报》第三号以号外形式发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分歧。这样,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阵地,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了一场论战,双方在国内外的20多种报刊先后都投入了论战。
从1906年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进行了一场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大辨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是革命,还是保皇;②是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维护清政府;③是否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从1906年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进行了一场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大辨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是革命,还是保皇;②是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维护清政府;③是否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民报一经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的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两报的大规模论战起始于1906年,论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走革命的道路还是走改良的道路,②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致使中国被瓜分。
民报以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大多出自梁启超之手,此次论战起始于1906年,一直持续到1907年新民丛报停刊而结束。两派在各地的其他报刊的论战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结束。
此次论战的结果,保皇派纷纷溃散,革命派大获全胜。通过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大多数的读者最终站到了革命派一边。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上划清了界限,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同时,使大批的革命干部得到锻炼,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培养了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