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待人的一个外国小故事 50
但是我要完整具体的这个故事。 展开
尊重别人与身份无关(澳总理致歉)
澳大利亚一位74岁老人贝克尔,将状纸送到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状告当时的总理霍克,说霍克在一家商场内和他就养老金而争执时骂他是“愚蠢的老家伙”。地方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一时舆论为之哗然。霍克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这句粗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人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的确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贝克尔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对人微笑就意味着对人的尊重(你微笑了没有?)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旅馆之一,美国的希尔顿旅馆,要求它的每个员工不管多么辛劳都要向旅客保持礼貌的微笑。总公司经理康希?希尔顿认为:“旅馆服务员没有微笑,正像花园里失去了春天的太阳与春风。”他说:“如果我是旅客,我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但却处处见到微笑的旅馆;却不愿走进只有第一流设备而看不见微笑的地方……”他向各级人员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微笑了没有?”今天希尔顿旅馆已经扩大到200多家,遍及五大洲,其“发家宝”之一就是礼貌——服务人员的微笑。
尊重别人往往体现在小事上(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道。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不使他人难堪就是尊重他人(温莎公爵的礼貌)
有一次,英国王室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印度部族头领。宴会结束时,侍者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一小盆洗手水。印度头领不懂这一礼节,接过盆子,把清水一饮而尽。在场的英国人都愣住了,但未等他们笑出声来,温莎公爵从容地端起洗手水也一饮而尽,别的英国来宾也都这样做了,没给印度头领带来任何难堪。
说到礼仪,有人总喜欢讲述异国他邦的一些礼仪故事,报刊上也常见介绍外国人如何礼貌待人的报道,有位专讲礼仪规范的金教授,在演讲中引用的也几乎全是外国人的资料,以教育国人要像外国人一样遵守礼仪,规范举止。不知道同学们有何感想,每当此时,我便感到无比的难受,仿佛眼前又出现了旧上海黄浦江边那块让中国人蒙受耻辱的标牌。中国不是礼仪之邦吗?为什么今天,居然到了要向外国人学习礼仪的地步?难道中国是没有被文明开发的,礼仪的蛮荒之野吗?我们的祖宗会原谅他的子孙吗?在这鲜红的国旗下,我们还能找到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还能找回中国人的尊严吗?
其实,只要翻开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们就可以看到,讲礼仪,原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信,请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在这里告诫我们,对长辈要敬孝,与同辈相处要和睦,说话处事要谨慎,做人要讲诚信,对人要有爱心。他的这一观点,在《论语》中许多篇章里论述得十分详尽,对人的行为举止须注意的许多细节都叙述得非常清楚。如在《乡党篇》里告诉我们,在不同场合说话应把握不同的分寸,在气氛严肃的场合说话要庄重谦和(恂恂如也),在气氛轻松的场合说话要活泼畅快(侃侃如也),在气氛宁静的场合说话要谨慎(与与如也)。再看行走:不要站立门中,不要脚踩门槛(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有时要走小步(足缩缩,如有循),有时要走得轻快自如(愉愉如也,翼如也)。对着装也有明确规定:不讲究豪华,但追求整洁,如《弟子规》就有这样表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至于饮食,《论语》也这样说道:“食不语,寝不言。”在《弟子规》里,更是对吃提出了忠告:“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不要挑食,不要过量,不要浪费)。《论语》对坐车都作出了规范要求,要我们上车后不要高声喧哗,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指指点点(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展开来讲,同学们不妨读读《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国学经典。你不仅可以从中受到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仪教化,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而且会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同学们,我们需要吸收国外的礼仪文化,但我们更有责任让中国的礼仪文化通过我们的继承走向世界。我们要让外国人竖起拇指说:“中国的礼仪文化,very good!中国的礼仪文化,очень хорошо!”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zylyp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