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2020年地球将开启长达30年的小冰河期?
《每日邮报》原文中称,这个报道的依据是英国国家天文学会的研究成果。可是事实上英国国家天文学会从未发表过这样的研究结论,所谓的“气温下降”、“冰河期”之类的都是记者根据自己浅薄的科学背景臆测出来的。
科学家的原话是:“2030年太阳活动将会下降60%”。记者一听,下降60%,那岂不是意味着辐射能量只有目前的40%?那地球还不进入冰河期?于是抓紧搞了个大新闻。
可是实际上,记者根本就没搞清楚“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活动与太阳辐射根本不是一回事。太阳活动指的是太阳大气中爆发性现象,比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科学家推测,太阳活动对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影响大约在0.1%左右。也就是说,太阳活动与太阳对外辐射能量基本没有关系。
之所以太阳活动与太阳对外辐射关系不大,是因为太阳活动主要增强了x射线、极紫外等短波长辐射的增加,而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和红外灯更长的波段。实际上,太阳的辐射相当的稳定,科学家根据数学模型按历史数据重构,推测即便发生在1646年-1715年的“小冰河期”期间,太阳辐射也仅比当今平均值低0.4%。那如果太阳活动真的影响了太阳0.1%的对外辐射,地球气候到底会有多大影响呢?有的学者认为这会影响大气对流,从而广泛影响地球气候,但科学家并未对此达成共识。
不是有人说,是根据美国NASA对太阳内部黑子的观测,发现黑子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这肯定会使太阳内部活动降低。这样一来太阳的热辐射就会减少,而直接影响地球上的温度下降,从而导致小冰河期的到来。
不过不要太悲观,既然是小冰河期,顾名思义只是相对正常年代较冷一些,和大冰河期比较还是暖和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都是十年二十年左右。
“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还是要暖和。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200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在它的巅峰时期,北欧一带饥荒肆虐。有人认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饥荒中丧生。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冰雪蔓延:埃塞俄比亚的部分地区白雪皑皑,中国的农作物欠收,苏必利尔湖湖面开始结冰。
科学家无法断定小冰河期开始的确切日期,因为欧洲各地气候变冷的时间都不相同;但是,回暖的时间则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欧洲大部份地区皆经历了数百年的寒冷恶劣的气候。有关小冰河期的相关资料以欧洲地区最齐全,在世界其他地区资料则残缺不全。但是冰河学家发现公元1600年左右,世界各地许多冰河开始向低处延伸,而在过去一百年,世界各地的冰河则明显往高处退缩。虽然尚缺乏颠扑不破的证据,许多资料皆显示小冰河期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各种古气候资料证实了这一观点。譬如,中英格兰的温度、加州白山的树木年轮宽度,皆显示气温在13世纪开始下降,一直到19世纪才明显回升。这些资料取自不同地点,估算方法也各自不同,但是都指出小冰河期曾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生的事实。主要危害编辑小冰河期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小冰河期的另一特点是天气变异相当大,亦即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
中英格兰的气象资料显示,在1659-1979年之间,最冷及最热的冬天与夏天多发生在小冰河期。伦敦的泰晤士河河面在1664-1665到1813-1814之间结冻20-22次,伦敦市民甚至在冰冻的河面上举办舞会等活动。此段期间,荷兰的运河也经常结冰。冰雪覆盖的地貌成为常态,也因之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景色。
小冰河期也在中国发生。从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
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至清初社会安定时剩五千多万,此赖美洲传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