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誓不投清,清朝为何不捉拿他们?
鹿鼎记最终一节,讲的就是韦小宝人财两得,正待归山休养生息之际,却有一帮读书人,找上门来,居然是劝他造反,自己做皇帝!而这些读书人中的领头人,便是顾炎武。
如此看来,他们确实有点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到处游说别人造反,清朝官府为何会将他们轻轻放过,不予追究呢?自然,鹿鼎记是小说,不免虚构。真实的历史之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又是一番如何场景呢?
头一个,便是顾炎武,他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还是少年那会便参加了著名的反宦官组织“复社”,所以他确实是一个出了名的反政府活动家——当然他此时反对的是宦官,等到清兵南下之际,他便开始反清,曾参加昆山和嘉定的反清起义,当然最终这些书生担当的军事活动最终都失败了。
失败之后他便全国溜达,尤其是去北方,据说对边防和西北地理还特有一番研究,同时也没忘了联络同道,谋求兴复大明江山,最终在山西去世。
次一个是黄宗羲,他是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古代的浙江人都很彪悍,黄宗羲也如此,老爹被宦官杀害,结果他在19岁那年只身潜入北京城,用一枚铁椎报了杀父之仇。清兵入关之后,他也招兵买马要反清,但终究读书人能量有限,没成。
第三个是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朝灭亡后,他也起兵抗清,结果被打败,跑到岭南投奔桂王,结果桂王也被打败,他便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里,自称瑶人。
这三个人的共同点,是矢志反清,但又都是读书人,显然军事上没啥特别的才能,不能像韩信、岳飞那样力挽狂澜,所以最终都输了。但作为读书人,他们又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先锋。譬如王夫之,就曾说王阳明(即蒋介石最推崇的王守仁)全是在扯淡,他的学说完全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
黄宗羲则提出,皇帝(不管是大明还是大清),都是天下人的仇人,天底下最大的祸害,就是这些自称皇帝的人以及他们的拥趸。假如一定要有皇帝的话,也要通过学校来监督君权——这里的学校,其实就是西方的议会,是可以说皇帝你哪里哪里做得不对的地方。而后法律,也不能是一家说了算,而应该交付大众广泛讨论,先制订出一套完善的法律,之后才会有太平的盛世。
当然,读书人的议论,再大胆再骇世惊俗,也只是文字而已。大清国文字狱固然严苛,却查不到这三个人的是非,因为他们不是要复明,而是要谋求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他们也不付诸实践)。而且这三个人还都淡泊明志,你花钱抬轿子请他们,他们都不乐意出来。
最终,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黄宗羲赴京修《明史》,老黄谢绝了。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也以死坚拒推荐。而吴三桂称帝衡州之际,也曾下重金求王夫之的劝进表,被王夫之一口拒绝。所以这么讲吧,他们三个人真的是不想出来混了,而不跟着你混,就该杀该抓吗?清朝官府仔细琢磨了一番,算了,还是由他们去吧!
当然,这三位之所以最终得以善终,恐怕也是因为他们遇到的,是康熙而不是乾隆吧!论文字狱,还是这孙子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