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总说虚不受补,虚不受补是什么意思?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而定。简而言之,缺多少补多少,少了补得不够,多了容易上火,出现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脾胃不适等表现。比如,有的人用人参补身体,补过头了,出现流鼻血,用药宜重宜大;虚证宜缓补慢调,用量宜轻宜小。相对于急性病或因失血脱水等引起的虚脱应急补、大补而言,病后补养可以用药补,也可以选食补。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水到渠成。
才会容易虚不受补,不会矛盾的;中医讲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临证察机、使药要和;没有脾虚情况下可直接虚则补之,但若脾虚,必须先调理脾虚,再补之,不然会虚不受补!本来不是虚证的,用了补药。本来应该清补的,用了大补的药物。本来应该是虚实夹杂的,结果判断错误,单纯用了补药。
是指补后的病人药效反应。是有用或是无用,是显轻或是加重,是合理或是不合理。其解释如下:有用而合理者,说明诊与疗是正确的,如效果不是很明显关键在药方的调制上,可从调方济。往往有部分人会不受补,有些人吃了这些补热会感到热气,达不到效果反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这种人所表现的虚不受补的现状称为虚不受补。而不是全面的虚不受补,而是片面的。
医伟大,恰恰抓住人体的种种矛盾,发明了阴阳论。那么具体到补,就是看情况,灵活掌握,不能简单的极端化处理,非黑即白,那是死搬硬套的形式逻辑,不是辨证逻辑。说到这就有意思了,大众都可喝的汤药方。可以看出,中医诊病用药是讲“度”的,讲适度而不过度,过犹不及;这是中医几千年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说中医没验医验药,是信口开河的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