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含义如下:
生又有什么值得高兴呢,死又有什么可痛苦的呢?表示有时生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 死也不一定是痛苦的。告诫人们要有一种淡定的心态,平淡的生活,功利心不要太强。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句话出自庄子与庄学后学。
《庄子.至乐》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因爱生忧,因爱生惧。若离於爱者,无忧亦无惧。人来到世界上,总是要经历一番的,有人一路顺风,有人艰难坎坷,但在人将死之时,高僧大德参透人生,谓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均是虚空,此时,死成了一种自然,何必曰苦?
死不是苦,生有什么开心的呢?这和陶渊明的“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改一个字,生亦何哀,意思完全不同,层次降了好多,因为小孩子生下来,懂得人生吗?不懂,只有到了成人才懂,当要过世时,回首一生,定有不如意之处,如果参不透人生,觉得死是一种解脱,从苦海中解脱,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扩展资料: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至乐题解:
“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
1、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续五句提问后,列举并逐一批评了世人对苦和乐的看法,指出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所谓“至乐”也就是“无乐”。
2、第二部分至“故止也”,写庄子妻子死时鼓盆而歌的故事,借庄子的口指出人的死生乃是气的聚合与流散,犹如四季的更替。
3、第三部分至“我又何恶焉”,指出“死生如昼夜”,人只能顺应这一自然变化。
4、第四部分至“复为人间之劳乎”,借髑髅之口写出人生在世的拘累和劳苦。
5、第五部分至“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借孔子之口讲述一个寓言故事,指出人为的强求只能造下灾祸,一切都得任其自然。
6、第六部分至“予果欢乎”,指出人的死生都不足以忧愁与欢乐。
7、余下为第七部分,写物种的演变,这一演变的过程当然是不科学的,没有根据的,其目的在于说明万物从“机”产生,又回到“机”,人也不例外;从而照应了首段,人生在世无所谓“至乐”,人的死与生也只是一种自然的变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庄子·外篇·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