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解决“交通堵塞”问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考研
解析:
强国网友:对北京交通问题的几个建议
特别提示: 本帖只代表 陆客无 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本人是北京土生草民一个。在北京住了30年了。从小学起就开始坐公交车上学。开车有5年,总驾驶历程超过10万公里。
从9月起,感觉北京交通突然特别堵。其实说“突然”不妥,因为这种情况是周期性的发生的。我就记得我小时候坐公共汽车,由于每天中午回家吃饭,所以一天一共要坐4次公交,行程50公里。经常堵的路段是新街口豁口。最长堵过2小时。这个地方后来二环封闭后好多了,但现在还是堵,特别是左转。我刚买车的时候,也堵车,特别是北四环。后来北四环封闭了,就好多了。但过了大概半年,又开堵。
所以我的一个推论是:交通情况是有周期性的,暂称为“堵塞周期律”。
周期律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交通出行是人的必然需求
2.人们总是追求最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3.任何交通方式都有容量限制,由于1、2,在一个固定的空间范围内,交通堵塞无法避免
4.当出现堵塞时,人们的需求会促进 *** 部门不断改进交通设施和管理水平
5.由于2、3,无论怎么改进交通,仍然会出新新的堵塞
说到这里,各位可能要对我的理论很不屑了。但请不要着急,容我慢慢解释。
首先,这个理论是有前提的,前提有以下几点:
1.周期律只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出现。如果同时比较北京和上海,就没有规律了。
2.周期律只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范围内出现。比如北京,虽然20年来城市扩大了很多,但基本城区没有太大变化。
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印证周期律,这就是电力网络,或者计算机网络。
一个城市的电力网络总是周期性的出现负载空闲或者负载不足。计算机网络总是周期性的出现带宽盈余和带宽紧张。
所以,电力网络需要通过不断建设发电站,电力线路。计算机网络需要不断建设干线,交换机,路由器等。
可以说,凡是网络,必然有周期律。
好了,分析了理论问题,下面来谈谈解决方案。
周期律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即使不断的建设地铁什么的新的交通设施,我敢预言,仍然逃脱不了这个宿命。而今天不堵车的南二环,两广路等,也必然陷入堵车的恶运。
有人建议要禁止或控制私家车,我看就是没有认识清楚周期律。因为对交通的总需求是不断增长的。用公交或地铁也不能抑制这种增长,也有逐渐从空闲到满负荷到超负荷的发展。通过公交和地铁,能缓解道路压力,但只是把压力转嫁给了公交和地铁的管理和运营部门。到时候大家又要叫“座不上车”,“车次少”,“服务差”。就像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中描述的一样。很难想象,对现在每年投资这么大,道路建设这么好的北京都管理不好的北京交通管理部门,能很好的管理一个规模更大,对管理要求更高的公共交通系统。
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控制周期律的产生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周期律的不良影响。
为此,我提出以下两点解决方案:
1.放弃北京旧有城市格局,建设更分散的“大北京”
2.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建设交通信息化系统
下面逐一说明:
1.放弃北京旧有城市格局,建设更分散的“大北京”
北京作为有600年历史的古城,是世界罕见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这个古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北京古城还能否继续承担,能承担多久,不知道相关部门是否好好研究过。我看是研究过,但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比如CBD,两广路的“传媒大道”,亚运村,金融街,中关村等,都是短视的规划。除了尚未建成的“传媒大道”,其他几个地区都成为了北京的堵车核心区,并直接造成了全市道路网络的拥堵。
所以,首先应该严格控制在北京4环以内,再开发任何新的功能区,并立即着手将这些功能区移出市区。
北京的地理特点,北面和西面是山区,而东面和南面是广阔的大平原。因此,应该向东面和南面扩大城市范围,建设有特色的卫星城。
以前虽然也搞过一段卫星城建设,但主要是把卫星城用来搞居住,这是不对的。
比如,CBD,我觉得如果要在东边建设,应该以通州区为核心区,同时取消京通快速路的收费。
中关村高科技区,建议迁到沙河一带,最好是昌平和顺义。
金融街可配置在大兴区一带。其实亦庄地点很好,可惜搞了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应该在保定搞,干嘛一定要在北京。
传媒大道我看倒应该留在城里。这主要看 *** 所在地。以目前情况,最应该也是只好留在城里的,就是 *** 部门。
亚运村反正也搬不走了,不妨就单纯化,做为居住区,将体育场馆设施改为群众健身设施。
总之,我的原则是:建立放射性的功能化卫星城,并在各卫星城之间和卫星城与主城区间建立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注意,是铁路,不是轻轨)。
卫星城和四环的距离,应至少15公里。南面可酌减为10公里,因为南城较不发达。
2.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建设交通信息化系统
我记得我小时候的交通,虽然设施比现在差得多,但还是基本畅通的,我也能经常看到警察疏导交通。现在虽然车多,但是好像看到警察有效疏导交通的情况很少。
据说(一直没有直接证据)现在警察有罚款指标。我看这个有问题。如果一定要提一个指标,我严重建议,用交通畅通度作为交警的考核指标。
首先经济上,因为交通如果畅通,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会大大增加 *** 税收,因此从这里拿一些出来给保证畅通的交警是合算的。
其次效果上,如果以保证畅通为主要目的,则对违章的情况,则警察会考虑纠正是否会影响畅通率,就不会老去抓违章而不去管疏导了。现在的情况正相反,大家可以自己观察。
另外其他所有制度都应该以交通畅通为首要目的。比如关于交通事故,现在不管在什么地方出了事故,不管是有责任方还是无责任方,都不能把车挪开,否则就要负全责。我看这就特别有问题,特别影响交通畅通。我建议保险公司应该简化事故责任问题。不管是谁的责任你都应该给修车,这样大家就可以立刻把车挪开。当然,出现了严重的伤亡事故另当别论。但现在经常是一个小小的追尾就能把2环路堵死。如果算算帐,这个堵车的造成的损失当事人是否应该承担?说到保险公司,更是暴利行业,我觉得多承担点风险理所应当。
其他管理上的问题还很多,就不赘述了,希望上面这个能先作到。
另外,远期目标,必须建立覆盖面广泛,高水平的交通信息系统,并直接供所有交通参与者使用。这个也先不说了,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以后再写。
写了这么多,主要是有感而发。十一前有一天晚上新闻台的央视观点节目,请了两位“交通问题专家”,其中一位是交管局的专家。听了后很不痛快,感觉非要说点什么。这位专家的观点主要有几个:
1.北京的交通流量已经超过了所有世界上的大城市
2.北京的交通管理水平世界第一
3.现在必须通过发展公交和地铁来改善交通,限制私家车
对此,我都懒得评论了,请大家自己看吧,反正我看主持人也不能同意。但不幸的是,这些专家正是我们的交通政策制定者。
第一次在强国论坛发长文,谢谢您的阅读,请提宝贵意见。
解析:
强国网友:对北京交通问题的几个建议
特别提示: 本帖只代表 陆客无 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本人是北京土生草民一个。在北京住了30年了。从小学起就开始坐公交车上学。开车有5年,总驾驶历程超过10万公里。
从9月起,感觉北京交通突然特别堵。其实说“突然”不妥,因为这种情况是周期性的发生的。我就记得我小时候坐公共汽车,由于每天中午回家吃饭,所以一天一共要坐4次公交,行程50公里。经常堵的路段是新街口豁口。最长堵过2小时。这个地方后来二环封闭后好多了,但现在还是堵,特别是左转。我刚买车的时候,也堵车,特别是北四环。后来北四环封闭了,就好多了。但过了大概半年,又开堵。
所以我的一个推论是:交通情况是有周期性的,暂称为“堵塞周期律”。
周期律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交通出行是人的必然需求
2.人们总是追求最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3.任何交通方式都有容量限制,由于1、2,在一个固定的空间范围内,交通堵塞无法避免
4.当出现堵塞时,人们的需求会促进 *** 部门不断改进交通设施和管理水平
5.由于2、3,无论怎么改进交通,仍然会出新新的堵塞
说到这里,各位可能要对我的理论很不屑了。但请不要着急,容我慢慢解释。
首先,这个理论是有前提的,前提有以下几点:
1.周期律只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出现。如果同时比较北京和上海,就没有规律了。
2.周期律只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范围内出现。比如北京,虽然20年来城市扩大了很多,但基本城区没有太大变化。
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印证周期律,这就是电力网络,或者计算机网络。
一个城市的电力网络总是周期性的出现负载空闲或者负载不足。计算机网络总是周期性的出现带宽盈余和带宽紧张。
所以,电力网络需要通过不断建设发电站,电力线路。计算机网络需要不断建设干线,交换机,路由器等。
可以说,凡是网络,必然有周期律。
好了,分析了理论问题,下面来谈谈解决方案。
周期律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即使不断的建设地铁什么的新的交通设施,我敢预言,仍然逃脱不了这个宿命。而今天不堵车的南二环,两广路等,也必然陷入堵车的恶运。
有人建议要禁止或控制私家车,我看就是没有认识清楚周期律。因为对交通的总需求是不断增长的。用公交或地铁也不能抑制这种增长,也有逐渐从空闲到满负荷到超负荷的发展。通过公交和地铁,能缓解道路压力,但只是把压力转嫁给了公交和地铁的管理和运营部门。到时候大家又要叫“座不上车”,“车次少”,“服务差”。就像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中描述的一样。很难想象,对现在每年投资这么大,道路建设这么好的北京都管理不好的北京交通管理部门,能很好的管理一个规模更大,对管理要求更高的公共交通系统。
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控制周期律的产生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周期律的不良影响。
为此,我提出以下两点解决方案:
1.放弃北京旧有城市格局,建设更分散的“大北京”
2.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建设交通信息化系统
下面逐一说明:
1.放弃北京旧有城市格局,建设更分散的“大北京”
北京作为有600年历史的古城,是世界罕见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这个古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北京古城还能否继续承担,能承担多久,不知道相关部门是否好好研究过。我看是研究过,但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比如CBD,两广路的“传媒大道”,亚运村,金融街,中关村等,都是短视的规划。除了尚未建成的“传媒大道”,其他几个地区都成为了北京的堵车核心区,并直接造成了全市道路网络的拥堵。
所以,首先应该严格控制在北京4环以内,再开发任何新的功能区,并立即着手将这些功能区移出市区。
北京的地理特点,北面和西面是山区,而东面和南面是广阔的大平原。因此,应该向东面和南面扩大城市范围,建设有特色的卫星城。
以前虽然也搞过一段卫星城建设,但主要是把卫星城用来搞居住,这是不对的。
比如,CBD,我觉得如果要在东边建设,应该以通州区为核心区,同时取消京通快速路的收费。
中关村高科技区,建议迁到沙河一带,最好是昌平和顺义。
金融街可配置在大兴区一带。其实亦庄地点很好,可惜搞了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应该在保定搞,干嘛一定要在北京。
传媒大道我看倒应该留在城里。这主要看 *** 所在地。以目前情况,最应该也是只好留在城里的,就是 *** 部门。
亚运村反正也搬不走了,不妨就单纯化,做为居住区,将体育场馆设施改为群众健身设施。
总之,我的原则是:建立放射性的功能化卫星城,并在各卫星城之间和卫星城与主城区间建立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注意,是铁路,不是轻轨)。
卫星城和四环的距离,应至少15公里。南面可酌减为10公里,因为南城较不发达。
2.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建设交通信息化系统
我记得我小时候的交通,虽然设施比现在差得多,但还是基本畅通的,我也能经常看到警察疏导交通。现在虽然车多,但是好像看到警察有效疏导交通的情况很少。
据说(一直没有直接证据)现在警察有罚款指标。我看这个有问题。如果一定要提一个指标,我严重建议,用交通畅通度作为交警的考核指标。
首先经济上,因为交通如果畅通,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会大大增加 *** 税收,因此从这里拿一些出来给保证畅通的交警是合算的。
其次效果上,如果以保证畅通为主要目的,则对违章的情况,则警察会考虑纠正是否会影响畅通率,就不会老去抓违章而不去管疏导了。现在的情况正相反,大家可以自己观察。
另外其他所有制度都应该以交通畅通为首要目的。比如关于交通事故,现在不管在什么地方出了事故,不管是有责任方还是无责任方,都不能把车挪开,否则就要负全责。我看这就特别有问题,特别影响交通畅通。我建议保险公司应该简化事故责任问题。不管是谁的责任你都应该给修车,这样大家就可以立刻把车挪开。当然,出现了严重的伤亡事故另当别论。但现在经常是一个小小的追尾就能把2环路堵死。如果算算帐,这个堵车的造成的损失当事人是否应该承担?说到保险公司,更是暴利行业,我觉得多承担点风险理所应当。
其他管理上的问题还很多,就不赘述了,希望上面这个能先作到。
另外,远期目标,必须建立覆盖面广泛,高水平的交通信息系统,并直接供所有交通参与者使用。这个也先不说了,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以后再写。
写了这么多,主要是有感而发。十一前有一天晚上新闻台的央视观点节目,请了两位“交通问题专家”,其中一位是交管局的专家。听了后很不痛快,感觉非要说点什么。这位专家的观点主要有几个:
1.北京的交通流量已经超过了所有世界上的大城市
2.北京的交通管理水平世界第一
3.现在必须通过发展公交和地铁来改善交通,限制私家车
对此,我都懒得评论了,请大家自己看吧,反正我看主持人也不能同意。但不幸的是,这些专家正是我们的交通政策制定者。
第一次在强国论坛发长文,谢谢您的阅读,请提宝贵意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