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否有两个李密?请简介一下他们。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06-05-13
展开全部
历史中的大唐人物——反王传之李密
第一章:初战

李密,宇文氏大臣李弼的曾孙,袭爵蒲山郡公,少有才略,志气雄远,轻财好士。
李密本身是世袭公爵,虽然家道中落,但终究属于贵族,因此曾被选为隋炀帝杨广的侍卫。给皇帝当侍卫是件美差,一旦引起皇帝的注意,大有可能飞黄腾达,某一日,小侍卫李密引起了杨广的注意,糟糕的是,李密之所以被注意是因为杨广不知为何看他不顺眼。看不顺眼的人当然不能留在身边,于是杨广把李密开除出了侍卫队伍。杨广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个被无故开除的小侍卫几年后将成为天下第一号反贼头子。
失业以后,李密赋闲在家,每日里专心读书做学问,原本可能会老实本分地过一辈子,直到有一天他遇到杨素。据说杨素见到他时,他正骑在一只黄牛上,边走边看汉书,杨素大为诧异,于是派人把李密请到家中,一谈之下,大为欣赏,从此李密成为杨素家中的常客,同时也成为杨素之子杨玄感的好友。可以说,是杨素父子把李密带入了隋末的历史舞台。
杨素是隋文帝杨坚手下的大将,又在拥立隋炀帝杨广为太子时出过大力,在当时是头号权臣,不免有些居功自傲,对杨广不太恭敬,杨广因此心中不满。杨素病死后,杨广曾对近侍说,就算杨素不病死,早晚有一天我也要让他灭族。后来这话传到杨玄感耳中,杨从此有谋反之心。大业九年四月,杨广亲征高丽,派杨玄感在河北黎阳负责征辽大军的粮食运输,杨玄感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在六月突然起兵造反。造反前,杨玄感派人到长安请李密帮忙,李密正好于起兵当天到达,杨玄感大喜,当即任命李密为谋主(就是军师)。杨对李说,你常以天下为己任,现在机会到了,有什么好主意?李于是献上三策,上策是趁杨广大军远在辽东,军粮不继(杨玄感就是负责运粮的,他造反了杨广当然军粮不继),发兵控制幽燕之地,扼住杨广的归途,与高丽夹击杨广,不到一个月杨广的征辽大军就会因缺粮而崩溃,可以不战而胜;中策是全军直扑都城长安,不理会沿途州县,在长安做好防守准备之前予以攻克,然后以关中为根据地徐图发展;下策是进攻东都洛阳,但洛阳是四通八达之地,隋各地的援军会很快到达,万一短期不能攻克洛阳,形势会很危险,因此最好不用下策。可杨玄感急于立威,认为洛阳是天下中心,如果占领洛阳将天下震动,于是不听李密劝阻,率军围攻洛阳。
后来形势的发展果然如李密所料,洛阳的越王杨侗在大将卫文升、樊子盖的辅佐下成功地守住了城池,把杨玄感拖在洛阳城下;另一方面,杨广得知杨玄感造反后,立刻毫不犹豫地从高丽撤兵(当时只差一点就可以攻克平壤了),回师进攻杨玄感,同时调各地军队增援洛阳。七月底,隋宇文述、来护儿、屈突通等各路援军到达洛阳,夹击杨玄感,杨这时仓皇从洛阳撤退,想西入关中,但已来不及了。八月,杨军在董杜原被包围,全军溃败,杨自杀身亡,李密突围后,在潜逃时不幸被捕。李密争天下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章:流浪

除李密外,杨玄感的主要手下还有不少被捕的,大家一起关在洛阳大牢里。大业九年十一月,隋炀帝命令要亲自审问发落这批人,隋炀帝当时驻军在高阳,于是李密等十余人就被押解上路,向高阳进发了。李密认为此去凶多吉少,因此与同行的几个难友一同密谋脱逃。李密等人拿出身边所有的金银,双手奉送给押解的公差们,说如果皇上不原谅我们,就麻烦公差大爷用这些钱给我们修个坟,修坟剩下的就全部当感谢费了。一路上,李密等人又天天好吃好住地伺候公差们(当然是李密他们买单),公差们中了糖衣炮弹,混淆了敌我界限,对李密等人的看守日渐松懈。这一日一行人走到魏郡石梁驿,李密又照旧宴请公差大爷,结果公差们都醉倒了(怀疑用了蒙汗药),李密等人就此逃脱罗网。李密等人逃走时,招呼没有参与密谋的人一起逃,但那几个人认为自己罪行不重,而且前几次隋炀帝发落谋反之人时一般不会处死,如果现在逃走,那没有死罪也变成死罪了,因此那几位坚决不走。后来,这几位老实人被杨广以谋反罪处以车裂,死后化骨扬灰(当时凌迟刑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几位所受的已经是当时最顶尖的酷刑了)。
逃脱后,李密被政府通缉,过了一年多东躲西藏的日子,最后一不小心,在大业十一年正月于历亭镇再次被捕,据说是逛街时被人认出来了。李密是国家级通缉犯,小小历亭镇自然不敢处理,于是派人押解李密去洛阳。这一次李密居然又使花招在押解路上成功逃脱了,他的花招是这样的,押解途中李密一直假装腿有毛病,瞒过了看守,某日经过一个比较深的山涧,李密佯装失足落涧,由于他腿有病(装的),自己爬不出来,看守急切间又没有合适的工具去捞他,于是不得已倒转手中的戟柄递给李密,让他抓住好拉他上岸,这个看守一定没读过书,至少不知道“授人以柄”这个成语,李密一抓住戟柄,立即夺戟反刺,尽杀看守后扬长而去。
流浪的这几年,李密并没有安心当个逃犯,他还是想做一翻事业的,他先选了河北起义军郝孝德去投靠,可惜不被重视,又去投靠山东知世郎王薄,结果一样被等闲看待。由于没有伯乐,李密只好四处流浪,在乡间靠教人读书谋生,可是由于来路不明,又往往干不了几天就被地方官怀疑被迫逃走,最惨的时候要靠吃树皮充饥。他曾经安过家,还娶了妻子,但不久就被人发觉,追兵打上门来,杀了他妻子全家,那天他正好出门才得以幸免。这种落魄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大业十二年十月,在这个月,济阴郡起义军王伯当把李密推荐给了翟让。

第三章:遇翟让

翟让,东郡韦城人,曾任东郡法曹(类似于派出所长),后来犯了罪被判死刑,关在牢里等候执行。看管他的牢头叫黄君汉,是个侠客,认为以翟让的才能,当成就一番事业,死于牢狱实在可惜,于是晚上偷偷去放了翟让叫他逃走。翟让也很有义气,一定不走,说如果自己走了,官府追究责任一定会连累了救命恩人。黄大怒,说道我今日救你不是为了别的,只是看你是个大丈夫,在这乱世里能救生民之命,你以后努力自勉就是对我的报答了,何必现在做此儿女之态!于是翟让逃到东郡境内的瓦岗聚众起义,在单雄信、徐世绩 (后来被李渊赐姓李,改名为李世绩,他与翟让起兵时年仅17岁)的辅佐下,翟让的瓦岗军发展迅速,成为当时河南地方最大的起义军。
当时河南的起义军还有王当仁、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部队,李密在流亡过程中与他们均有往来,谈论一些天下大计,这些人起初都不以为然,但次数多了也就渐渐发觉李密不是一般人物。当时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预言,说新的天子会出于李氏,这些人聚在一起谈论,说自古传说王者不死,这个李密再三逃脱必死之局,又出身公卿世家,才能出众,莫非天命就应在他身上?于是大家渐渐对李密尊重起来。李密看出河南各起义军中以翟让实力最强,就通过王伯当的推荐,投身到了翟让麾下。
由于李密已经在河南各小起义军中有一定威信,他投身瓦岗后,翟让派他去收编一些小起义军,李密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由此翟让开始重视李密。李密向翟让进言说,当今皇帝昏庸,百姓怨愤,杨广又离开首都长安,长期滞留江都,这正是成就刘邦、项羽一代霸业的良机,以您的雄才大略,瓦岗军的士马精锐,席卷东西二都,天下可定。翟让自知能力不足,推辞说,我的志向只是在乱世里保全性命于草莽之中,你所说的天下霸业,不是我能达到的。这时,不知从哪里开始,民间流传一首预言歌,歌词是“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是指逃亡的李氏之子;皇后什么的是说杨广将困死于扬州,隋灭亡无日;
“勿浪语”两句是扣秘密的密字,这样,整首歌词的意思是说隋朝将亡,将要取代隋朝的就是李密。翟让自然也听到了这些歌词,于是找来自己的军师贾雄商议,把李密劝自己争天下的话告诉贾雄,问贾的意见。这个贾雄事先早已被李密拉拢给了好处,因此大力为李密鼓吹,说现在起兵争天下“吉不可言”,而且如果让李密来领头,就更上上大吉。翟让毕竟不是没头脑的草包,就问贾雄,如果这李密真有天命,何不自己起兵去争天下,又何必借助我的力量?贾早已准备好了一套说辞,说什么翟让的翟字是大泽的意思,李密是蒲山公,蒲是芦苇,非泽不生,所以李密必然要靠翟让才能成大事。一席话说得翟让心悦诚服,从此与李密情好日笃,对李密言听计从。

第四章 蒲山公营

李密向翟让建议,说如今四海沸腾,民不聊生,到处都闹饥荒,我瓦岗军人数虽多,但军粮主要靠掠夺而来,无法持久作战,如果遇到大敌,必因缺粮而败,荥阳一带粮仓丰实,不如先攻克荥阳作为根据地。翟让于是率领瓦岗军向荥阳进攻,隋地方守军无力抵抗,隋炀帝急调张须陀部前往抵挡瓦岗军。
这个张须陀是隋政府军的第一勇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张须陀的成名是在大业九年,那一年,山东爆发了无数起义,王薄、孟让、郭方预、张金称、郝孝德、格谦、孙宣雅各部多者十余万,少者也有数万人,山东各地守军屡战屡败,但只有张须陀例外。张须陀当时任齐郡郡丞,勇决善战,又善得军心,他的副将是年仅14岁的罗士信,每次作战,张必冲锋在前,罗紧随于后,有这样的主将,其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张须陀部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几乎百战百胜,大业九年一年之中,王薄、郭方预、郝孝德、孙宣雅等部先后被他消灭,张须陀成为一个奇迹。张、罗二人作战的勇猛连隋炀帝杨广也深有所闻,为此杨广特意派人将张须陀、罗士信冲锋陷阵的场面绘制成画,好让他“亲眼目睹”张的功勋。大业十年,张须陀平定左孝友、卢明月两支起义军,因功升齐郡通守,领河南十二郡讨捕大使,勇将秦叔宝也在此时归于张的属下。此后,张部纵横河南各地,镇压各路起义军,实为隋军的一张王牌。
翟让的瓦岗军也多次与张须陀部交手,不幸每战必败,翟让见到来迎击的是张须陀,立即就不由心生怯意,打算撤退。李密则坚决要求与张决战,并保证说只要翟让发挥正常水平,一定可以战胜张部。大业十二年十一月,瓦岗军与张须陀在荥阳大海寺决战,李密先率精兵千余人埋伏在大海寺北的树林里,翟让率本部去与张须陀交战,翟让自然不是对手,不一会儿就开始败退,张须陀素来轻视翟让,见翟让败退,也没考虑是否是诱敌之计(可能翟让的败退太逼真了),就率部放心大胆地追击。追到李密伏兵之处,李密率伏兵突然杀出,翟让、李世绩、王伯当各部四面夹击,张部出其不意,终于溃败。张须陀本人非常勇猛,拼命杀出重围,但他太爱他那些部下,见部下仍然被围,又忍不住回头去救,再冲出来后,又冲回去救其他人,就这样,张在重围中来往了四次之多,大约比赵云在长阪坡的七出七入所差无几,由于张的奋战,他的不少部下得以生还,但张本人却在乱军中战死了。张须陀战死后,史载“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张须陀身为大将,是国家的“重要财产”,突围后如果立即逃走,相信杨广也不会如何处罚他,但他却多次放弃逃生机会,为救部下而牺牲了自己,这种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情况是部下拼死保护主将逃生。在隋末众多武将中,张须陀绝对算是一个异类,他的人格使他丧失了性命,不过,同样也是这种人格铸造了张部顽强的战斗力,使张成为一代名将,张须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定也会满足于自己的生死抉择吧。
大海寺一战的结果,使河南郡县为之丧气,瓦岗军则军威大振,同时也成就了李密的威名。战后,翟让为李密另设一营,号蒲山公营,虽然仍然属于瓦岗军,但实质上已是允许李密自立门户了。

第五章:新领袖

消灭张须陀后不久,翟让和李密发生分歧,翟让认为已缴获大批粮食,作战目标已经实现,应该撤退回瓦岗老家,李密则坚持继续扩大战果,不肯撤兵。最后二人分道扬镳,翟让率主力及辎重向东回瓦岗,李密领着蒲山公营向西进军。事实证明李密的判断是正确的,蒲山公营所到之处,隋地方守军纷纷不战而逃,或者干脆投降,蒲山公营迅速壮大。翟让得知消息后大为懊悔,于是又回头追上李密,二人重新合作,共同打天下。
李密的目标是隋的东都洛阳,这个时候,东都洛阳的防备十分空虚,洛阳留守虽然仍是隋炀帝的孙子越王杨侗,但当年辅佐他击败杨玄感的大将卫文升、樊子盖都已经因年老而退休回乡,新上台的将领段达、元文都二人缺乏军事才能,而且还互不服气,更重要的是,洛阳方面根本没想到李密有胆量来进攻(大概认为杨玄感的失败让李密胆寒了吧),因此没有任何防备。李密看准这个时机,打算袭击洛阳。可惜的是,李密派到洛阳的探子被守军发现,整个计划暴露,东都立即戒备,并派人向在江都的隋炀帝求援,奇袭计划流产。不得已,李密只好退而求其次,改为进攻洛阳附近的大粮仓兴洛仓。兴洛仓是隋的战略性粮仓之一,隋政府一贯注重粮食储备,宁肯饿死老百姓也要装满国家的粮仓,因此虽然当时河南山东饿殍遍地,但兴洛仓仍然储备着充足的粮食。兴洛仓距离洛阳百里有余,李密的计划是以瓦岗军主力突袭兴洛仓,在洛阳援军到达之前予以攻克,然后以兴洛仓的粮食招兵买马,积聚实力,最终攻克洛阳。
李密把作战方案向翟让汇报,翟让深为佩服,表示一切由李密做主,自己一定服从分配。大业十三年二月,翟让、李密率精兵七千突袭兴洛仓,兴洛仓作为战略性大粮仓有内外两层仓城,并有专门的守仓部队,其防御的严密和守军的英勇出乎李密预料之外,瓦岗军用了二十余日才消灭守军,攻克了兴洛仓,所幸是洛阳太缺乏军事人才,居然没有及时派出援军,否则李密可能就在兴洛仓下成为杨玄感第二了。攻克兴洛仓后,李密立即开仓放粮,仓中存粮任百姓取用,这一举动使李密大得人心,来投奔瓦岗军的日以千数,史载“老弱襁负,道路相属”,瓦岗军的实力为此暴涨。不过最令李密高兴的是,来投奔的人里面有一个出色的谋士祖君彦。祖在隋文帝杨坚时期就以文学名扬天下,无奈隋文帝和隋炀帝都讨厌文学之士,尤其是隋炀帝,他虽然是文学爱好者,但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学问比他好,往往借故把那些学问强于他的人处以死刑(如果现在还有这种文学爱好者,那么他们可以尊杨广为祖师),祖君彦虽然没有被借故干掉,但一直只能当个小小的芝麻官,为此祖一直咬牙切齿,这时是弃官前来投奔李密。李密早就听说祖君彦的大名,立即待以上宾之礼,军中所有文书全部委托祖君彦起草。
直到此时,东都洛阳才做出反应,派将军刘长恭率兵二万五千前往镇压,同时命令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裴仁基也是隋朝名将,张须陀死后,隋任命裴继任,统帅张须陀旧部)配合刘部夹击瓦岗军。非常不幸的是,刘长恭是个自大狂,居然认为李密所部只是普通的抢粮小蟊贼,只是乌合之众,因此刘不等裴部到达,就单独向瓦岗军发起了进攻。李密的战术与对付张须陀时一模一样,李亲自率领精兵埋伏,再派翟让诈败诱敌,当刘长恭追击到伏兵之处时突然袭击,如果刘长恭肯等裴仁基,裴部是张须陀旧部,一定会提醒那可能是埋伏计,可惜刘贪功心切,怕裴仁基分了他的功劳,结果没能识破埋伏,落得个惨败的下场。不过刘将军比张须陀聪明多了,他快马加鞭地逃回了洛阳,而他的二万五千人马只回去了四成。
大败刘长恭后,翟让终于承认自己的才能无法当李密的领导,于是他主动让出瓦岗军的领导权(真不愧名字里有个“让”字),李密成为瓦岗军的新领袖。李密于此时自称魏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同时封老东家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那是九千岁的意思了。由于李密的威名,更重要的是有兴洛仓大量的粮食做后盾,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的各路人马纷纷投靠瓦岗军,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郝孝德(李密落魄时曾去投奔他结果不被重用,现在是倒过来了)、王君廓(后来是李渊的大将)、张青特(后来是窦建德的大将)等人。李密把这些人马加以收编,瓦岗军迅速扩充到数十万人。

天下第一孝子晋人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郡武阳县(今彭�%B
yyfreeliang
高赞答主

推荐于2019-11-22 · 一个有才华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亿
展开全部
历史上有两个李密
1.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2.李密(581—618年),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末瓦岗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
李密的其先人为辽东襄平人,曾祖父李弼,为北魏司徒,赐姓徒何氏,北周时又为太师、魏国公。祖父李祖曜,为北周邢国公。父亲李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为隋上柱国、蒲山公,从北周至隋,数次为将,官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所以李密家也一直住在长安。由于李密世代都是显官,所以他的出身对他一生的经历起了重要作用。史书称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隋书·李密列传》)。开皇中,李密袭父爵为蒲山公,从此“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隋书·李密列传》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28282.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墨尔根代青
2006-05-13 · TA获得超过65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2.李密(581—618年),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末瓦岗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
李密的其先人为辽东襄平人,曾祖父李弼,为北魏司徒,赐姓徒何氏,北周时又为太师、魏国公。祖父李祖曜,为北周邢国公。父亲李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为隋上柱国、蒲山公,从北周至隋,数次为将,官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所以李密家也一直住在长安。由于李密世代都是显官,所以他的出身对他一生的经历起了重要作用。史书称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隋书·李密列传》)。开皇中,李密袭父爵为蒲山公,从此“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隋书·李密列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