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 我来答
张哥教你学
2023-01-14 · TA获得超过30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4.9万
展开全部
【 #高一# 导语】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考 网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2.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1、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诗歌《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2、徐志摩是中国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作《再别康桥》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3、艾青是中国现代诗人,其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的原名是《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6、司马迁是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8、西汉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等。

3.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古今异义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承天景命(古:大;今:景色)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虚;今:朝特定的方向或目标快速猛闯)

  简能而任之(古:选拔;今:用于形容词“结构简单”或动词“使繁变简”)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XX;今:尽情)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位在廉颇之右(古:上;今:方位名词,与“左”相对)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现,进献;今:演奏或取得成效)

  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今:严密、严厉、严格)

  故臣复取璧(古:再;今:往复,重复)

  拜为上卿(古:授予官职;今:指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

  窃计欲亡走燕(古:逃跑;今:行)

  王必无人(古:果真,如果;今:一定,必然)

  臣请完璧归赵(古:请你允许我……;今:请求你……)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4.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每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一样)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造,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

  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5.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