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诗词歌赋类的,还有歌词呀什么的 100
我很喜欢这些,但是我不会把他们分类,就是说我没有一点常识,没有一点基础,朋友,如果你们爱好它,而且还有基础和常识的,请告诉我吧,告诉我了解的途径也行,高分啊其实说白了就是...
我很喜欢这些,但是我不会把他们分类,就是说我没有一点常识,没有一点基础,朋友,如果你们爱好它,而且还有基础和常识的,请告诉我吧,告诉我了解的途径也行,高分啊
其实说白了就是教我怎么去写罢了
兄弟,你们说说分类好不,说说古代的那种好不,现代的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分支。 展开
其实说白了就是教我怎么去写罢了
兄弟,你们说说分类好不,说说古代的那种好不,现代的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分支。 展开
展开全部
1、写诗需要积累,无法速成,下面把写诗最重要的声韵因素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
“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2、怎么写好歌词
从我来讲是愿意从音乐的角度写歌词的.
但这里面喜欢文学和原来创作文学的多.你说的那种情况就不奇怪了.他们愿意把歌词整的更"文"一些,不喜欢那些非常pop的东西,也没啥好奇怪的.也不能要求他们突然通俗起来,他们能把这一类的歌词写出彩来也应该鼓励,但这里面绝对也有写很通俗的歌词的.什么风格都有才是最爽的,个人意见嘿嘿.
至于韵脚问题,具体押什么样的韵脚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最好要有,这样上口好听,当然,不是非要通篇押一韵,有的歌曲韵脚不太押或换韵或隔句压韵,但那不等于不压韵.就说<海阔天空>,今天我,……雪飘过,……心窝……天空海阔……你与我……。在句中重音和句尾很巧妙地押“我”
韵,这才好听。任何一句一句带节奏感的文艺作品压韵都好听,诗词、音乐剧、甚至小品里的念白“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71,我75……”,不然如何上口呢?对创作严格一些好。就说容易流传的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这3句少一个韵都不好听。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歌词里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太“文”,但韵一定要有。
最后再说6点:
第一 词应该有一定的情景。(又写公文了)
第二 词的结构应该简单,有规律。句子不宜太长。
第三 多学一点曲式分析的基础知识,(不懂乐理一样能学会的,不相信试试)你的词才有意义。
第四 不要人云亦云,认为哪个台湾的就是高手,(还不是很多垃圾)就是标准,如果大家都写成一样了,还要新人干嘛。坚持自己的风格,放开杂念才能写出好西。艺术从来就没什么绝对的标准。
第五 别指望单靠写词就能怎样怎样,如果你真心爱这门艺术,就用真心去投入,名利放一边吧。
第六 只想着赚钱的话趁早别写了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
“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2、怎么写好歌词
从我来讲是愿意从音乐的角度写歌词的.
但这里面喜欢文学和原来创作文学的多.你说的那种情况就不奇怪了.他们愿意把歌词整的更"文"一些,不喜欢那些非常pop的东西,也没啥好奇怪的.也不能要求他们突然通俗起来,他们能把这一类的歌词写出彩来也应该鼓励,但这里面绝对也有写很通俗的歌词的.什么风格都有才是最爽的,个人意见嘿嘿.
至于韵脚问题,具体押什么样的韵脚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最好要有,这样上口好听,当然,不是非要通篇押一韵,有的歌曲韵脚不太押或换韵或隔句压韵,但那不等于不压韵.就说<海阔天空>,今天我,……雪飘过,……心窝……天空海阔……你与我……。在句中重音和句尾很巧妙地押“我”
韵,这才好听。任何一句一句带节奏感的文艺作品压韵都好听,诗词、音乐剧、甚至小品里的念白“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71,我75……”,不然如何上口呢?对创作严格一些好。就说容易流传的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这3句少一个韵都不好听。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歌词里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太“文”,但韵一定要有。
最后再说6点:
第一 词应该有一定的情景。(又写公文了)
第二 词的结构应该简单,有规律。句子不宜太长。
第三 多学一点曲式分析的基础知识,(不懂乐理一样能学会的,不相信试试)你的词才有意义。
第四 不要人云亦云,认为哪个台湾的就是高手,(还不是很多垃圾)就是标准,如果大家都写成一样了,还要新人干嘛。坚持自己的风格,放开杂念才能写出好西。艺术从来就没什么绝对的标准。
第五 别指望单靠写词就能怎样怎样,如果你真心爱这门艺术,就用真心去投入,名利放一边吧。
第六 只想着赚钱的话趁早别写了
展开全部
文学分类是文学学习的一个基本要素,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厨师连味精盐和白糖都分不明白的话,能够做好菜吗?所以说,如果你喜欢文学,这一点是基础,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关于文学的诗词歌赋和歌词这些的分类,我可以适当的简略的在这给你说一些,没有常识,没有基础并不可怕,怕的是你到底有没有学习的那份心。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大学生,即将毕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或新闻编辑工作,爱好中文10年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了解的途径是蛮多了,向人学习,网上资料,书籍报刊都可以学到你想学的知识,目前按你的情况来说,我不知道你还有没有读书?如果有,语文甚至是文科类科目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那么首先你得多读多看,然后研究摸索,试着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诗词散文等。诗歌是一种简短但含蓄内敛的文学表现形式,古典诗歌有五言七言之分这是按照格式来分的,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反之为七言绝句,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反之为五言。对应的诗歌你可以看: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3: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4: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些是按照格式,此外,诗歌还可以内容分为边塞诗,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景诗等。现代诗也有按格式和内容来分的,可以看看北岛,顾城,舒婷的诗歌,这是我比较喜欢的。
再说到歌:因为比较长,所以只能简单告诉你它诗体的一种,《长恨歌》是代表作。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最后说词和赋,俗话都说诗歌诗歌,词赋词赋,他们之间还是这样的关系。词是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如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大家是司马迁。其次这些人的赋也可以去掌握和学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 杨雄的《逐贫赋》 班固的《两都赋》、《幽通赋》 张衡的《二京赋》 金学孟的《洛阳赋》 苏轼的《赤壁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 和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最后我想对你说的是,说了这么多,其实也都还只是文学宝库中的片段,你看过我写的这些应该会懂得怎么分类和有一定的常识和基础了。但是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写这些的话还是要系统的学习中文方面的知识,因为诗词歌赋有时还要有韵律和平仄等的掌握,文学宝库浩如烟海,要学的东西岂止这些。若你有心的话,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写手的!加油了!朋友!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一起交流,向更远处迈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3: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4: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些是按照格式,此外,诗歌还可以内容分为边塞诗,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景诗等。现代诗也有按格式和内容来分的,可以看看北岛,顾城,舒婷的诗歌,这是我比较喜欢的。
再说到歌:因为比较长,所以只能简单告诉你它诗体的一种,《长恨歌》是代表作。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最后说词和赋,俗话都说诗歌诗歌,词赋词赋,他们之间还是这样的关系。词是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如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大家是司马迁。其次这些人的赋也可以去掌握和学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 杨雄的《逐贫赋》 班固的《两都赋》、《幽通赋》 张衡的《二京赋》 金学孟的《洛阳赋》 苏轼的《赤壁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 和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最后我想对你说的是,说了这么多,其实也都还只是文学宝库中的片段,你看过我写的这些应该会懂得怎么分类和有一定的常识和基础了。但是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写这些的话还是要系统的学习中文方面的知识,因为诗词歌赋有时还要有韵律和平仄等的掌握,文学宝库浩如烟海,要学的东西岂止这些。若你有心的话,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写手的!加油了!朋友!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一起交流,向更远处迈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我找了这些,不知可以不,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我找了这些,不知可以不,希望对你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也比较喜欢文学,也比较喜欢诗词,纵观《全唐诗》,都至少有一半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诗,想写古诗在现在这个环境下不容易,如果你有这个念头,那劝你还是放弃,这不诗智商的问题,这是环境的原因。读读,背背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现代诗,那掌握抒情就可以了,可以先从写散文练起,多读现代的诗集和散文。
你要说歌词我就不知道了,有很多好歌,但我没发现哪些歌词写的不错,我想,人们所谓的好的歌词也就是能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罢了。那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不一样,就像宋词一样,有人喜欢辛弃疾有人喜欢李清照。总之你要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就能写出文字,再通点音律就能改成歌词,总有人的思想感情能跟你写的产生共鸣,你的歌词对他们来说就是好歌词。
如果你要带有“中国风”那就需要深厚的底蕴了,《唐诗鉴赏》、<<宋词鉴赏>>那是要通读的。
你要说歌词我就不知道了,有很多好歌,但我没发现哪些歌词写的不错,我想,人们所谓的好的歌词也就是能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罢了。那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不一样,就像宋词一样,有人喜欢辛弃疾有人喜欢李清照。总之你要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就能写出文字,再通点音律就能改成歌词,总有人的思想感情能跟你写的产生共鸣,你的歌词对他们来说就是好歌词。
如果你要带有“中国风”那就需要深厚的底蕴了,《唐诗鉴赏》、<<宋词鉴赏>>那是要通读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除以上这些,还应注意韵脚问题,具体押什么样的韵脚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最好要有,这样上口好听,当然,不是非要通篇押一韵,有的歌曲韵脚不太押或换韵或隔句压韵,但那不等于不压韵.就说<海阔天空>,今天我,……雪飘过,……心窝……天空海阔……你与我……。在句中重音和句尾很巧妙地押“我”
韵,这才好听。任何一句一句带节奏感的文艺作品压韵都好听,诗词、音乐剧、甚至小品里的念白“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71,我75……”,不然如何上口呢?对创作严格一些好。就说容易流传的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这3句少一个韵都不好听。
所以歌词里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太“文”,但韵一定要有。
韵,这才好听。任何一句一句带节奏感的文艺作品压韵都好听,诗词、音乐剧、甚至小品里的念白“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71,我75……”,不然如何上口呢?对创作严格一些好。就说容易流传的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这3句少一个韵都不好听。
所以歌词里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太“文”,但韵一定要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