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论中学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资料,哪位大哥大姐帮帮我 啊,谢谢拉 1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地理智能及其培养途径
一、地理智能及其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般地说,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性”。如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可表现为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等各种认识能力。智力则是“指人能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通常所说的地理智能,实质上是指一般认知能力和智力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和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智力体系。
地理能力体系可从多角度去考察。从认知心理角度说,它可包括对地理图表、实践的观察能力,对地理事物及其讲解的注意能力,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忆能力,对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的想象能力,对地理事物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地理中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从操作角度一言,它又可分地理教材的阅读能力,地图和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绘制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测验中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等。这两种地理能力体系的关系是,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即地理学习实际操作能力是依赖于认知这一最基本的能力体系。
地理智力是指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以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地理能力的结合以及思维的品质。这里所说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比较、推理、归纳、分析、综合、评价、创见等思维活动过程的速度、策略和正确性。它是学生地理智能的核心。地理思维能力的强弱既有赖于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中得到发展,又能反作用于各体系地理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要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呢?其主要意义在于:
(一)对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地理知识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地理智能对掌握地理知识有着能动作用。地理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整体。各册地理教材不仅每章知识内在联系紧密,而且章与章之间也密切联系,以高中地理第一章为例,从章内联系看如:太阳系各类行星的特征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地球之所以成为九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球体,又与地球的特征、位置、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等使地球在运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理意义等。从章间联系分析如: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到大气水平的运动、气旋反气旋的地面风向、洋流的流向等;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情况等则影响到行星风系的形成和季节移动,进而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自然带的形成、植被、动物、水文特征、土壤、地貌形态都被打上联系的“烙印”等等。要认识这样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的整体,光靠记住一些地理概念、事实、规律、原理的孤立表述,是远远不够的。而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地理智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对上述例举的知识可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地理图表的观察,对有关教材的仔细阅读,对各地理概念的比较,对空间分布的想象,对这些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推理等,去把握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在这之中,教师对观察、阅读、比较、想象、分析推理等指导得越得法,则越有利于学生将这些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巩固的、有利于后续章节学习的认知结构。
(二)是地理教学实现“三个面向”的需要
从现代生产和科技发展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的项目增长速度异常迅猛,世界知识总量每隔七年至十年就翻一番。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如遥感技术的应用,计量地理的发展,计算机模拟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过程实验的实现等等,新知识层出不穷。面对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用陈旧的教育观点,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会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激烈竞争“四化”建设的需要和今后的激烈竞争。为此必须在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在离校后,能独立地阅读地理书籍,熟炼地使用地图,不断地接受、处理、分析地理科学的新信息,不断更新地理知识体系并能应用它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创新。这无疑有利于地理教学落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三)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前所述,地理智能是一般能力和智力在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它又影响着一般能力和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在中学阶段,初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地理课程,因此这种影响作用尤为明显。如在地理教材中含有许多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素材――地图、地理图表,抓住观察力的培养不仅会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地理教材是富含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这些思想教育能否落到实处,与在地理教学中能否重视智能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这些教育中无论是感情或是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赖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的高低。所以说发展地理智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和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
一方面当前学生所使用的这套中学地理教材具有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有相当深度的特点。对六册课本随机抽样45 段教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均每分钟内要了解1.3―2 个地理概念,熟悉1―1.5 个地名及地理分布,接受1.5―2.3 个其他专用名词,掌握1―1.4 个由地理概念、地名等组成的地理知识。这还不包括对抽样段落的附图、地理事象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其中高中地理容量最大。而教学计划中,地理课时少,课时间隔时间长,一般又要求作业在课内完成。况且全国各地学生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材不经过处理,教师是很难摆脱面面俱到、一讲到底的局面。
另一方面,地理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智能因素: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经济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都充满了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些教材内容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又反映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差异性的特点。所以地理教材本身的特点又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必须深刻地揭示这些联系和制约。而这个过程只有建立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地理教材和地图、地理图表,通过比较、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过程的实现,众所周知它是需要占有相当比例的教学时间。因此,要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加强基础,又要培养和发展智能,则一定要正确处理地理教材。经多所学校长期的实验证明下列处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善于抓住关键,分散和解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掌握的难点。使课堂能围绕重点展开教学,防止面面俱到。
第二、在充分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全部教材按“高难度和量力性统一”的教学原则,剔除教材中超越学生实际水平并经他们努力又达不到的教学内容,同时外迁一部分较为孤立的、学生易懂的内容,供学生课外选学。
保证课堂教学能向“少、精、活”方向发展第三、将教材中文字系统和地图、地理图表系统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地理知识各级认知过程尽可能在地图和地理图表上进行。
第四、教材处理后的容量以教师讲解、分析等所占用的时间与学生课内练习、讨论的时间以2∶1 为宜,即后者每节课内总计的时间一般不低于15分钟。
第五、重新组织教材,加强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既有地理特色又能符合学生认识的“教学思路”。
第六、适当补充与重点教学内容有关的、必要的趣味性、知识性、信息性的新材料。
教材经过这样调整处理之后,课堂内教学时间变得充裕起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而教学时间的充裕对进一步加强智能的培养和发展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重视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为培养和发展智能打好基础
地理概念是前人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知、理解、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反映地理事象的本质、全体以及内部联系。它使学生在没有直接经验到大量地理实践活动的条件下获得的抽象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认识、区分不同地理事象的依据,也是用以同化和接受新地理知识的固定点(附着点),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以某地气候成因分析为例,要让学生分析此问题对,则必须要让他们对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对每一个因素怎样影响气候又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分清这些因素对特定地区影响的主次作用。对每一影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又涉及到许多概念,如认识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建立在对纬线与纬度、北纬与南纬、地球形状、地球公转及特点、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及季节变化等一系列概念和事实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其中任何概念的不熟悉、不理解都可能导致分析等思维过程的“断路”。由此可见概念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智能来说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所以要充分重视地理概念教学。抓好概念教学主要做法是:
1.准确把握地理概念的关键特征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
因此,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方法促进教学。如“季风”
教学中,应突出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这一关键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这一特征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如一个大范围地区冬季盛行风向是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这种情况算不算季风等等,扩大地理概念关键特征时,要注意科学性。
2.通过观察地理表象来形成概念
许多地理概念,在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分析一些地理表象来归纳出概念,认识其本质特征。如“褶皱”概念形成前,可出示一组地层图:有不同岩层组合的水平状地层多幅图,有不同岩层组合的地层呈波状弯曲变形并程度不一的多幅图(这些图的地表状况可各异)。让学生观察这些打乱次序的挂图,通过分析比较辨认它们本质特征上的差异,摈弃非本质的差异,讨论归纳出“褶皱”这一概念的表述。由这一办法所获得的概念,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又经抽象思维活动,常常比较深刻且记忆得持久牢固。
3.在比较中落实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教学中要切忌孤立地进行新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同一类的概念,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夏季风、冬季风等。对字面含义比较接近的或互相包容的概念,如水力资源、水资源和水利资源,土地资源和国土资源等,尤其要采用在比较中去理解认识新旧概念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例如:当讲到国土资源时,先应复习土地资源的概念,回顾其本质特征,再学习国土资源的概念,这样既复习了土地资源概念,又通过两者比较,抓住了两个概念本质特征的联系和差异。
4.正确和通俗地解释教材中无文字说明的概念
在教材中,除重点内容的地理概念外,还有大量的一般的地理概念或其他学科的名词概念,如“山脉走向”、“大陆性”、“海洋性”、“经济作物”、“纵波”、“横波”、“软流层”等。这些名词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般无文字解释。对此,教学中如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些必要正确、通俗的注释,会给学生认知教学目标带来障碍,自然也等于抽去了培养发展智能的一部分基础。
(三)应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智能活动的“仓库”和基础。因此学生对地理事象记忆能力的大小,将会影响到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也会影响到智力的发展。试想,如果学生对必要的地理概念、事实、原理、规律等不予以记忆,那么观察、想象、思维、表达、创造等怎么能进行呢?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应用多种方法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当然这里所强调的记忆,是指学生对地理事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再现,而不是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1. 应重点记忆的地理事物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经验和研究表明,至少以下几类地理知识应予以重点记忆:
(1)地理概念的内涵,特别是概念的关键性特征;
(2)主要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情况;
(3)地理事象及其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由太阳辐射、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又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气候要素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等。
第(1)、(2)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的基础,第3 部分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及其速度、策略等的必不可少的依据。此外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一些其他记忆要求。
2.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主要办法
(1)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识记目的
由于记忆效率首先取决于识记的目的是否明确。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对每一重点内容应说明其在全章中的地位及与后续章节学习的关系,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识记这些内容。如分析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结果时,尤其要指出“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向”这两条结论的学习意义。同时对重要的地理知识要提出比较精确的识记目的,如讲地球自转偏向力时,只讲“受地球自转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这样的识记要求显然是不够精确的,应加上:“面朝着水平运动物体前进的方向”这个条件来分析偏向,这就有了精确的识记目的。这样使学生对所要求记忆的内容,不仅当堂易于识记,且有利于保持、再认和重现。
(2)力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若要记得,必先懂得”。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知它,比较牢固地占有它。理解越深刻,则记忆也越牢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对要求重点记忆的内容,尽可能地不惜费时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它。如要求学生记忆一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的年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就要分别讲清纬度、地势高低是怎样影响气温的,要讲清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大气环流和气团性质又是怎样影响气温的。又如对潜水、承压水的概念,要利用示意图,通过比较来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出各自的关键特征去加以记忆等。对空间观念比较强烈的地理概念、事实,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则可多使用模型等教具进行演示。
(3)充分利用联想规律,提高和发展记忆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地理事象总是互相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帮助记忆。对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地理事象,可由此及彼形成接近联想,如由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联想到北美洲的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分布及地壳运动的特征。
对特点上相似的地理事象,可由此及彼形成类似联想,如由德国鲁尔区煤铁复合型的工业布局联想到中国鞍本工业区、苏联乌克兰南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工业布局类型。对有对立关系的地理事象,则可由此及彼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冬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和影响等联想到夏季风的有关特征和作用。对有因果联系的地理事象,则可由此及彼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美国圣弗兰西斯科的地理位置、所处气压带和风带及季节变化位置等推知该市的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农业生产情况等。这样既可减轻记忆的负担,又可大大提高记忆的容量,记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4)地理事物分布的记忆要尽可能与地图相结合,与填图练习相结合。
通过地图进行比较,记住各类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和规律。
(5)以旧引新,以新带旧,不断复习是巩固识记、减少遗忘、培养和提高记忆能力很重要的方法之一。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课时少、课时间隔时间长及一般不留课外作业等特点,而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这些特点处理好新旧知识的关系,即尽可能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讲新知识又不忘记联系运用相关的旧知识。同时要处理好及时复习和阶段复习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记忆具有长期性、有效性。
此外,还有许多记忆方法,如编一些顺口溜、歌曲;给无联系的地理事物加一些人为意义等,值得作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四)充分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能力,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和教材中地理图表,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它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包括课文上有的或没有的知识),也可以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从一幅带经纬网的澳大利亚地形图中,可以直接读知该国的地理位置(所跨经纬度)所临海洋,地形单元,城市分布等以及区域特征和差异;可以将这些知识与该国在风带、气压带中所处的位置、地形与气候的关系、一些气候类型的成因知识等相联系,推得该国气候特点、类型及分布的知识;可由气候、地形推得该国的一些水文特征、植被类型等等。一幅内容简单的地图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幅内容丰富的地图或专用地图所包含的内容了。但上述这些内容的获知是要求应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才能实现的。所以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过程实质上不仅是将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图能力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
读图和思考题相结合,是提高培养和发展智能的有效方法。
读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办法是指从读地图和地理图表的目的出发,编制一组精心设计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读“一月平均气温”图时,可编制这样一组思考题:什么是等温线?它有什么作用?
(属复习,强化认知新知识的基础)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平均气温相差几度?
读一读基隆、武汉、天津、兰州、乌鲁木齐等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几度?(属能初步读懂、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基础)比较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图,哪张图上我国东部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查一查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度?查一查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度?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属结合教学本质内容,让学生在图上发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0℃等温线分布大致与哪些山脉、河流相重合?该线南北冬季自然现象会有哪些差别?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分布的延伸方向与纬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等温线从东往西延伸至四川盆地时为什么会向北凸出?(属发散、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动机)这样做法宗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即调动学生观察等感官活动和大脑思维的积极性,其效果是既落实了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了读图分析图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步骤,又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的实际能力,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先后的发展。
为了使读图和思考题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智能,应遵循下列几点主要要求:(1)思考题的编制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符合班内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跳跃式思维、急于求成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思考题一般组成结构应是:读懂该图的关键基础知识;初步识读该图;思考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思维得以发散的题目;思考与后续教学内容有关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结构中每一部分题目多寡,视学生实际、地图和地理图表内容、教学时间松紧等因素而定,不必千篇一律。但重点应率先保证前面三部分题目的落实。(2)题目在设计时要力求贯彻科学性、准确性等原则。所以对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修改,逐步趋于完善。第一次使用时,最好对某一张图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能编二三个备用,在必要时(即学生一下不能领会某题意)可从另一侧面将问题提出或补充说明。(3)对每一题目内含的培养能力具体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前述读一月平均气温图中的思考题的能力目标,有的属记忆前述能力、有的属观察能力,有的属形象思维能力、有的属抽象思维能力等。这样逐一分解能力目标的累计,有利于教学中处理好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具体目标与确定的智能总目标之间的关系,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性。
(4)多种相关地图和地理图表应对照、比较使用,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非洲气候类型图”时,可将该图和“非洲地形图”、“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非洲在风带中的位置图”等结合,来认识非洲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又如读“6 月22 日和12 月22 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图时,可与“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地球的公转”图相对照、比较等。通过相关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对照比较,使学生得到启发,易形成考虑问题思路,把握和提高读图和分析图的方法及能力。(5)要充分利用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结论。如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九大行星按其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给构特征可分三大类,各类主要特征以及形成这种特征的基本原因。又如通过读“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让学生思索并归纳我国农业结构特点及不合理特性的成因等,由于不是照搬教材已有结论来认识问题,不仅可将基础知识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又可学会使用地理图表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一、地理智能及其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般地说,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性”。如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可表现为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等各种认识能力。智力则是“指人能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通常所说的地理智能,实质上是指一般认知能力和智力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和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智力体系。
地理能力体系可从多角度去考察。从认知心理角度说,它可包括对地理图表、实践的观察能力,对地理事物及其讲解的注意能力,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忆能力,对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的想象能力,对地理事物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地理中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从操作角度一言,它又可分地理教材的阅读能力,地图和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绘制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测验中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等。这两种地理能力体系的关系是,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即地理学习实际操作能力是依赖于认知这一最基本的能力体系。
地理智力是指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以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地理能力的结合以及思维的品质。这里所说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比较、推理、归纳、分析、综合、评价、创见等思维活动过程的速度、策略和正确性。它是学生地理智能的核心。地理思维能力的强弱既有赖于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中得到发展,又能反作用于各体系地理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要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呢?其主要意义在于:
(一)对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地理知识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地理智能对掌握地理知识有着能动作用。地理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整体。各册地理教材不仅每章知识内在联系紧密,而且章与章之间也密切联系,以高中地理第一章为例,从章内联系看如:太阳系各类行星的特征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地球之所以成为九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球体,又与地球的特征、位置、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等使地球在运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理意义等。从章间联系分析如: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到大气水平的运动、气旋反气旋的地面风向、洋流的流向等;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情况等则影响到行星风系的形成和季节移动,进而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自然带的形成、植被、动物、水文特征、土壤、地貌形态都被打上联系的“烙印”等等。要认识这样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的整体,光靠记住一些地理概念、事实、规律、原理的孤立表述,是远远不够的。而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地理智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对上述例举的知识可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地理图表的观察,对有关教材的仔细阅读,对各地理概念的比较,对空间分布的想象,对这些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推理等,去把握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在这之中,教师对观察、阅读、比较、想象、分析推理等指导得越得法,则越有利于学生将这些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巩固的、有利于后续章节学习的认知结构。
(二)是地理教学实现“三个面向”的需要
从现代生产和科技发展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的项目增长速度异常迅猛,世界知识总量每隔七年至十年就翻一番。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如遥感技术的应用,计量地理的发展,计算机模拟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过程实验的实现等等,新知识层出不穷。面对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用陈旧的教育观点,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会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激烈竞争“四化”建设的需要和今后的激烈竞争。为此必须在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在离校后,能独立地阅读地理书籍,熟炼地使用地图,不断地接受、处理、分析地理科学的新信息,不断更新地理知识体系并能应用它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创新。这无疑有利于地理教学落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三)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前所述,地理智能是一般能力和智力在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它又影响着一般能力和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在中学阶段,初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地理课程,因此这种影响作用尤为明显。如在地理教材中含有许多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素材――地图、地理图表,抓住观察力的培养不仅会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地理教材是富含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这些思想教育能否落到实处,与在地理教学中能否重视智能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这些教育中无论是感情或是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赖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的高低。所以说发展地理智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和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
一方面当前学生所使用的这套中学地理教材具有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有相当深度的特点。对六册课本随机抽样45 段教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均每分钟内要了解1.3―2 个地理概念,熟悉1―1.5 个地名及地理分布,接受1.5―2.3 个其他专用名词,掌握1―1.4 个由地理概念、地名等组成的地理知识。这还不包括对抽样段落的附图、地理事象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其中高中地理容量最大。而教学计划中,地理课时少,课时间隔时间长,一般又要求作业在课内完成。况且全国各地学生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材不经过处理,教师是很难摆脱面面俱到、一讲到底的局面。
另一方面,地理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智能因素: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经济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都充满了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些教材内容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又反映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差异性的特点。所以地理教材本身的特点又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必须深刻地揭示这些联系和制约。而这个过程只有建立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地理教材和地图、地理图表,通过比较、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过程的实现,众所周知它是需要占有相当比例的教学时间。因此,要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加强基础,又要培养和发展智能,则一定要正确处理地理教材。经多所学校长期的实验证明下列处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善于抓住关键,分散和解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掌握的难点。使课堂能围绕重点展开教学,防止面面俱到。
第二、在充分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全部教材按“高难度和量力性统一”的教学原则,剔除教材中超越学生实际水平并经他们努力又达不到的教学内容,同时外迁一部分较为孤立的、学生易懂的内容,供学生课外选学。
保证课堂教学能向“少、精、活”方向发展第三、将教材中文字系统和地图、地理图表系统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地理知识各级认知过程尽可能在地图和地理图表上进行。
第四、教材处理后的容量以教师讲解、分析等所占用的时间与学生课内练习、讨论的时间以2∶1 为宜,即后者每节课内总计的时间一般不低于15分钟。
第五、重新组织教材,加强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既有地理特色又能符合学生认识的“教学思路”。
第六、适当补充与重点教学内容有关的、必要的趣味性、知识性、信息性的新材料。
教材经过这样调整处理之后,课堂内教学时间变得充裕起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而教学时间的充裕对进一步加强智能的培养和发展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重视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为培养和发展智能打好基础
地理概念是前人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知、理解、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反映地理事象的本质、全体以及内部联系。它使学生在没有直接经验到大量地理实践活动的条件下获得的抽象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认识、区分不同地理事象的依据,也是用以同化和接受新地理知识的固定点(附着点),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以某地气候成因分析为例,要让学生分析此问题对,则必须要让他们对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对每一个因素怎样影响气候又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分清这些因素对特定地区影响的主次作用。对每一影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又涉及到许多概念,如认识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建立在对纬线与纬度、北纬与南纬、地球形状、地球公转及特点、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及季节变化等一系列概念和事实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其中任何概念的不熟悉、不理解都可能导致分析等思维过程的“断路”。由此可见概念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智能来说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所以要充分重视地理概念教学。抓好概念教学主要做法是:
1.准确把握地理概念的关键特征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
因此,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方法促进教学。如“季风”
教学中,应突出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这一关键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这一特征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如一个大范围地区冬季盛行风向是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这种情况算不算季风等等,扩大地理概念关键特征时,要注意科学性。
2.通过观察地理表象来形成概念
许多地理概念,在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分析一些地理表象来归纳出概念,认识其本质特征。如“褶皱”概念形成前,可出示一组地层图:有不同岩层组合的水平状地层多幅图,有不同岩层组合的地层呈波状弯曲变形并程度不一的多幅图(这些图的地表状况可各异)。让学生观察这些打乱次序的挂图,通过分析比较辨认它们本质特征上的差异,摈弃非本质的差异,讨论归纳出“褶皱”这一概念的表述。由这一办法所获得的概念,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又经抽象思维活动,常常比较深刻且记忆得持久牢固。
3.在比较中落实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教学中要切忌孤立地进行新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同一类的概念,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夏季风、冬季风等。对字面含义比较接近的或互相包容的概念,如水力资源、水资源和水利资源,土地资源和国土资源等,尤其要采用在比较中去理解认识新旧概念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例如:当讲到国土资源时,先应复习土地资源的概念,回顾其本质特征,再学习国土资源的概念,这样既复习了土地资源概念,又通过两者比较,抓住了两个概念本质特征的联系和差异。
4.正确和通俗地解释教材中无文字说明的概念
在教材中,除重点内容的地理概念外,还有大量的一般的地理概念或其他学科的名词概念,如“山脉走向”、“大陆性”、“海洋性”、“经济作物”、“纵波”、“横波”、“软流层”等。这些名词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般无文字解释。对此,教学中如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些必要正确、通俗的注释,会给学生认知教学目标带来障碍,自然也等于抽去了培养发展智能的一部分基础。
(三)应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智能活动的“仓库”和基础。因此学生对地理事象记忆能力的大小,将会影响到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也会影响到智力的发展。试想,如果学生对必要的地理概念、事实、原理、规律等不予以记忆,那么观察、想象、思维、表达、创造等怎么能进行呢?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应用多种方法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当然这里所强调的记忆,是指学生对地理事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再现,而不是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1. 应重点记忆的地理事物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经验和研究表明,至少以下几类地理知识应予以重点记忆:
(1)地理概念的内涵,特别是概念的关键性特征;
(2)主要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情况;
(3)地理事象及其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由太阳辐射、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又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气候要素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等。
第(1)、(2)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的基础,第3 部分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及其速度、策略等的必不可少的依据。此外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一些其他记忆要求。
2.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主要办法
(1)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识记目的
由于记忆效率首先取决于识记的目的是否明确。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对每一重点内容应说明其在全章中的地位及与后续章节学习的关系,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识记这些内容。如分析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结果时,尤其要指出“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向”这两条结论的学习意义。同时对重要的地理知识要提出比较精确的识记目的,如讲地球自转偏向力时,只讲“受地球自转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这样的识记要求显然是不够精确的,应加上:“面朝着水平运动物体前进的方向”这个条件来分析偏向,这就有了精确的识记目的。这样使学生对所要求记忆的内容,不仅当堂易于识记,且有利于保持、再认和重现。
(2)力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若要记得,必先懂得”。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知它,比较牢固地占有它。理解越深刻,则记忆也越牢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对要求重点记忆的内容,尽可能地不惜费时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它。如要求学生记忆一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的年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就要分别讲清纬度、地势高低是怎样影响气温的,要讲清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大气环流和气团性质又是怎样影响气温的。又如对潜水、承压水的概念,要利用示意图,通过比较来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出各自的关键特征去加以记忆等。对空间观念比较强烈的地理概念、事实,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则可多使用模型等教具进行演示。
(3)充分利用联想规律,提高和发展记忆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地理事象总是互相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帮助记忆。对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地理事象,可由此及彼形成接近联想,如由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联想到北美洲的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分布及地壳运动的特征。
对特点上相似的地理事象,可由此及彼形成类似联想,如由德国鲁尔区煤铁复合型的工业布局联想到中国鞍本工业区、苏联乌克兰南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工业布局类型。对有对立关系的地理事象,则可由此及彼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冬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和影响等联想到夏季风的有关特征和作用。对有因果联系的地理事象,则可由此及彼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美国圣弗兰西斯科的地理位置、所处气压带和风带及季节变化位置等推知该市的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农业生产情况等。这样既可减轻记忆的负担,又可大大提高记忆的容量,记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4)地理事物分布的记忆要尽可能与地图相结合,与填图练习相结合。
通过地图进行比较,记住各类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和规律。
(5)以旧引新,以新带旧,不断复习是巩固识记、减少遗忘、培养和提高记忆能力很重要的方法之一。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课时少、课时间隔时间长及一般不留课外作业等特点,而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这些特点处理好新旧知识的关系,即尽可能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讲新知识又不忘记联系运用相关的旧知识。同时要处理好及时复习和阶段复习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记忆具有长期性、有效性。
此外,还有许多记忆方法,如编一些顺口溜、歌曲;给无联系的地理事物加一些人为意义等,值得作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四)充分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能力,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和教材中地理图表,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它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包括课文上有的或没有的知识),也可以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从一幅带经纬网的澳大利亚地形图中,可以直接读知该国的地理位置(所跨经纬度)所临海洋,地形单元,城市分布等以及区域特征和差异;可以将这些知识与该国在风带、气压带中所处的位置、地形与气候的关系、一些气候类型的成因知识等相联系,推得该国气候特点、类型及分布的知识;可由气候、地形推得该国的一些水文特征、植被类型等等。一幅内容简单的地图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幅内容丰富的地图或专用地图所包含的内容了。但上述这些内容的获知是要求应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才能实现的。所以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过程实质上不仅是将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图能力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
读图和思考题相结合,是提高培养和发展智能的有效方法。
读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办法是指从读地图和地理图表的目的出发,编制一组精心设计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读“一月平均气温”图时,可编制这样一组思考题:什么是等温线?它有什么作用?
(属复习,强化认知新知识的基础)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平均气温相差几度?
读一读基隆、武汉、天津、兰州、乌鲁木齐等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几度?(属能初步读懂、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基础)比较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图,哪张图上我国东部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查一查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度?查一查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度?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属结合教学本质内容,让学生在图上发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0℃等温线分布大致与哪些山脉、河流相重合?该线南北冬季自然现象会有哪些差别?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分布的延伸方向与纬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等温线从东往西延伸至四川盆地时为什么会向北凸出?(属发散、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动机)这样做法宗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即调动学生观察等感官活动和大脑思维的积极性,其效果是既落实了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了读图分析图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步骤,又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的实际能力,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先后的发展。
为了使读图和思考题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智能,应遵循下列几点主要要求:(1)思考题的编制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符合班内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跳跃式思维、急于求成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思考题一般组成结构应是:读懂该图的关键基础知识;初步识读该图;思考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思维得以发散的题目;思考与后续教学内容有关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结构中每一部分题目多寡,视学生实际、地图和地理图表内容、教学时间松紧等因素而定,不必千篇一律。但重点应率先保证前面三部分题目的落实。(2)题目在设计时要力求贯彻科学性、准确性等原则。所以对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修改,逐步趋于完善。第一次使用时,最好对某一张图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能编二三个备用,在必要时(即学生一下不能领会某题意)可从另一侧面将问题提出或补充说明。(3)对每一题目内含的培养能力具体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前述读一月平均气温图中的思考题的能力目标,有的属记忆前述能力、有的属观察能力,有的属形象思维能力、有的属抽象思维能力等。这样逐一分解能力目标的累计,有利于教学中处理好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具体目标与确定的智能总目标之间的关系,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性。
(4)多种相关地图和地理图表应对照、比较使用,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非洲气候类型图”时,可将该图和“非洲地形图”、“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非洲在风带中的位置图”等结合,来认识非洲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又如读“6 月22 日和12 月22 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图时,可与“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地球的公转”图相对照、比较等。通过相关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对照比较,使学生得到启发,易形成考虑问题思路,把握和提高读图和分析图的方法及能力。(5)要充分利用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结论。如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九大行星按其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给构特征可分三大类,各类主要特征以及形成这种特征的基本原因。又如通过读“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让学生思索并归纳我国农业结构特点及不合理特性的成因等,由于不是照搬教材已有结论来认识问题,不仅可将基础知识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又可学会使用地理图表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