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的秋颂赏析

 我来答
时光的最后
2019-03-30 · TA获得超过58.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635
采纳率:72%
帮助的人:130万
展开全部

济慈的《秋颂》创作结构与其以往作品有所不同,全诗共分为三节,由常用的十行诗段改为了叠音加重奏的十一行诗段,以及抑扬格调的五音步结构,以此表达自己对秋天之景的依恋与喜爱之情。

诗的每一节又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前四行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七行都属于第二部分,而且三个部分依次为秋色、秋人与秋声,这种结构布局将秋天的壮丽景观呈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节描述的是“秋色”。初秋五彩缤纷的清晨美景将读者带入到了花朵遍地、白雾渺渺及紫彤彤的葡萄、绿油油的藤蔓、红艳艳的苹果等一个充满视觉盛宴的世界。

尽管作者并未出现对颜色进行描述的字眼,但其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已经让读者饱览了秋天的色彩纷呈。同时作者还通过采用知觉的意象给予了静态景物以动感,甚至能够让读者在想象中看到、触摸到自然万物的成长与成熟。

这种透过想象而表现出的现实感,让有切身体会的读者不禁感到惊叹与惊奇。同时,纵览全诗很容易就能发现仅有的一句缺少谓语的句子,这种句法上的残缺是作者有意为之,其意在于表明自己因无法将秋景尽数展出的慷慨之感。

第二节描写的是“秋人”。在秋天的午后,打谷、拾穗、收割以及酿酒等这些农活一一显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但百忙之中偷得片刻清闲的农人,在打麦场中随意的坐着,迷恋着罂粟花的芬芳与美丽,镰刀则被放置一旁。

高昂着头背着装满谷物的粮食通过小溪,非常有耐心的观看慢慢洒落下来的最后的酒浆。这种想象将读者带入到了如真如幻的情境中,并在从事繁重的农活中获得片刻的休憩与解脱,用心享受丰收所带来的喜悦之情。第三节描述的是“秋声”。

作者在这一节中具体刻画了秋日的傍晚景色,将自然界中的多种虫鸣鸟叫声加以描述。

全诗的这三节属于相互独立的三个完整画面,各自之间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过渡与关联,然而实际上作者经过精心的安排把三节巧妙的整合在了一起。

作者用暗示时间的词汇将秋日的早晨、中午与夜晚依次布局为诗歌的三节,把三个互不相同的画面按照时间顺序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另整首诗极具和谐完整的结构美。

同时,《秋颂》这首诗在取材方面也非常完整,把人和物、动和静、声音与色彩精巧的编排成了一个整体,和谐与自然的完整美显示了济慈的大手笔,也让读者领略到了诗画般的秋之美。

《秋颂》全文如下:

To Autumn

John Keats

I.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

II.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III.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

And touch the stubble plains with rosy hue;

Then in a wail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

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soft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rom a garden-croft;

And 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 in the skies.

译文:

雾霭迷濛,硕果芳醇的秋!

使万物成熟的太阳与你结为挚友;

密谋以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

村舍前青苔遍布的老树,苹果压弯了枝桠,

让所有的果实都熟透;

吹胀了葫芦,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甜的果仁;又为了蜜蜂

让越来越多过季的花儿结上蓓蕾,

直到它们以为温暖的时光永无止休,

因为夏日早已填满它们的粘巢。

谁不常见你藏身于谷仓?

有时,任谁外出寻找都能发现

你无忧无虑地坐在打麦场上,

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扬;

或者,沉迷于罂粟花香,

你酣睡在收割一半的田野上,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庄稼和田垄的花丛旁;

有时,如拾穗者,

你稳稳地顶着满载的收获越过溪流;

或者,耐心地守候在榨果架旁,

你长久地凝视徐徐渗下的酒浆。

春之歌飘落何方?唉,何处觅其踪影?

别想这些了,你也有你的乐音,

当片片浮云把缓缓将逝的一天照映,

玫瑰色的夕阳晕染了茬梗遍布的田野;

这时,河边垂柳下秋虫的唱吟。

交织成悲哀的和声,它们时而飞起。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轻拂或止息;

长成的群羊在山涧咩咩叫唤;

蟋蟀们在篱下歌唱;而知更鸟

用高音在园中婉转啼鸣;

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嘤咛。

扩展资料:

从济慈的《秋颂》感悟秋实之美与秋逝之憾

约翰·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的《秋颂》将丰收之秋的美好画面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歌不仅完美地描绘了秋实之美,也透露了秋逝之憾,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秋季辉煌的转瞬即逝。

秋季过后,寒冬将至,而寒冬后却有春季值得期盼,待到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兴兴向荣,一切又是新的开始,生生不息才是生命的真谛。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是: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翻译:在此长眠者,他的名字曾在世间昙花一现。注:济慈生前为自己撰写的。

诗人济慈的坟头上刻着他自己生前写下的墓志铭:“在此长眠者,他的名字曾在世间昙花一现。”济慈已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每一本世界文学史上都不能少了他的名字,这是今天许多写作者梦寐以求的辉煌。

然而当死亡把一切席卷,留下的只有一个名字,济慈还认为那也是写在水上的字,一阵风就会把它抹得无影无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颂

待我下世来偿还
推荐于2017-11-26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874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902万
展开全部
《秋颂》被不少评论者认为是几首颂歌里最完美的一首,它的主题是秋季的温暖和丰硕。人皆颂春天的美丽,而济慈则感到秋天的成熟更可爱。1819年9月一个星期天,诗人漫游乡野,感到空气清爽,收割过的田地显得特别温暖,边走边吟,回来就写成此诗。

  诗的第一节用一系列的水果的形象,点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第二节写人在秋天劳动、休息、榨果酿酒的快乐。第三节写秋天的各种声音,诗的音乐美发挥无遗。这样,从秋景、秋收,写到秋声,诗本身也像秋天一样丰满了。

  这新诗段的叠音重奏,正好可以拿来写秋天的丰足。《秋颂》写于1819年9月19日左右。9月21日济慈在给雷诺兹的信里说: 这季节太美了――空气多好!有一种适度的冷劲。真的是,不开玩笑,贞净的天气――戴安娜(贞操之神――编者)般的天空。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喜欢残梗散碎的田野――真的,它比春天的那种冷冷的绿色好多了。不知怎的,残梗的田野给人以温暖感,就像有些绘画给人以温暖感一样。这一点在星期天早晨我散步时给了我强烈印象,于是我写了一首诗。
  
  所谓贞净的天气和戴安娜般的天空,就是没有男女间爱情的境界。济慈这位多情种子暂时忘掉了以范妮?勃朗为代表的众多美人,走在残梗散碎的金色田野里,得到了温暖和灵感。这个颂歌在济慈作品里是不同一般的,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哀愁的倾诉,也没有任何神话人物,只有秋天景物的描写――一切具体,实在,诗人控制住了所有细节,也控制住了自己,不让不相干的闲话、感慨进入诗篇。这也是一种纯洁,一种贞净。  但是在诗的内部,却有运动,有温暖的感情。  运动见于诗的情景的转移。第一段写秋景――但不是高天云树之类,而是农家丰收在即的秋景,以各种果子为描写对象。第二段进了一步,展露出收割刚完的情景,重点在写人,人在开仓,打麦,捡穗,运粮,在田垅边美美地打盹,在榨果机上看葡萄变成酒浆。这二段几乎全是写实,到了第三段才又来了抒情,美丽动人的抒情,但早晨的“雾气洋溢”变成了这里的落日映照――这也是一种运动――而重点变成了秋声:小飞虫同奏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鸟的呼哨,羊的咩叫,燕子的呢喃,仍然是实在的虫鸟动物,但各有各的动听歌声,合起来成为秋天的交响乐。  温暖见于对于自然和人世的深情的观察。济慈的写实不是纯客观的,不是照相式的,而是充满了感情,他用的形容词和形象就是温暖的:“果实圆熟的秋”,“成熟的太阳”,“甜核”,“永远暖和”,“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这当中还有幽默。济慈本是一个富于幽默感的人,虽然在诗里不常表露,但在这里,特别在第二段里,庄稼人在秋收之后的各种有趣姿态都写出来了。那一句“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既写实,又使读者的心也随着“轻飘”,就是英国诗里以前少见的传神之笔!  这运动,这温暖,就使这颂歌特别耐读。一读再读,我们就发现:这首诗里细节之多,超过济慈前作。具体事物一个接着一个,异常紧凑,但又没有一点账单式的呆滞,因为充满了动作,洋溢着生气,在音韵上也是曲尽变化之妙。  有早晨和中午的丰收的喜悦和迷醉,才显出停晚的闲适心情,同时空间也扩大了,从累累果实的葡萄架下到了夕照的胭红所涂抹的田野,河流,河边的树,树后面高高的云天。人的精神也经历了一种清醒,一种解放。收割是人的最原始的行动之一,而收割的所得――特别是精神上的丰足――则是人的文化能有的最高成就。无怪乎《秋颂》是人人喜爱的诗篇,连轻易不作溢美之词的学者们也称它为“完美之作”(例如哈佛大学的W.J.培特就说:“由于《秋颂》是这样独一无二的精华,而且在许多不同层次上都是精华,所以每一代人都发现它是英文最接近完美的作品之一。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