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其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液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FIII来自组织。
FIII分子可与血浆中的FVII结合,从而激活FX。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这一过程首先是血液与带负电核的异物表面接触时,相继激活FXII、FXI、 FIX和FX。
FX激活以后的凝血过程是共同的通路,主要包括在血小板磷脂膜表面形成Xa-Ca 2+ -V-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多聚体的形成,并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形成坚固的凝血块,完成凝血过程。
扩展资料:
凝血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许多出血性疾病的认识,如血友病(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甚至微小的损伤也出血不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Ⅷ。又如发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在肝脏中合成,在它们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
缺乏维生素K,将会出现出血倾向;应用维生素K,可以改善凝血不良的症状。此外,在实验室或临床工作中,可按需要针对凝血过程中的各个五一节,采取不同措施,达到延缓凝血或有效止血的目的。如手术后为防止出血,可在手术部位施加凝血酶、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还可用温热的纱布、棉花或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促凝止血。
2019-08-06 广告
血液凝固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
②凝血酶原的激活;
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