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美学原理简答题
展开全部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每一件艺术作品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或许这正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特征。每一件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由于艺术的独创性,甚至面对同一个题材,作家艺术家们也完全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来。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出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相同,甚至命题也完全相同,但这两篇散文却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于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时,由于不同主体的审美感受不同,艺术风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这两篇打上了创作主体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另一方面。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尤其是艺术鉴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使得审美感受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也打上了欣赏主体的烙印。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然而,不管怎么变化,艺术的形式美都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正在于它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内容。就拿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来讲,这座历时15年、耗资巨大的建筑,设计十分独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远看像是一支迎风扬帆的船队,近看又像一组巨大的贝壳,从空中飞机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别具匠心的造型美。与此同时,作为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悉尼歌剧院又体现出具有当代色彩的建筑理念,成为著名的环境艺术或有机建筑的典型作品。它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学家伍重认为,现代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推崇“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仿佛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一样。在海滩上设计建造悉尼歌剧院,不管像帆船、贝壳,还是白莲花,都与大海的万顷波涛融为一体,展现出“有机建筑”的魅力。悉尼歌剧院这个例子充分证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正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了。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更不是什么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化善为美”。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并不拘泥于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将在巨型游轮上邂逅的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作为主要线索,重点表现在即将沉船之时,男主人公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恋人,自己却不幸遇难的故事。这部影片正是通过爱情片与灾难片的结合,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从而在全世界赢得了亿万观众,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显而易见,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经过长期的人类艺术活动实践,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无比的艺术作品。中外许多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都对艺术进行过体裁和分类研究,根据当时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原则或具体分类,如中国古代文论《毛诗序》对中国古典艺术区分为诗、歌、舞三种不同艺术种类,古希腊亚理斯多德根据艺术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到近现代,艺术分类理论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从不同方面、为不同目的的艺术分类体系。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根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此我们可以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每一件艺术作品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或许这正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特征。每一件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由于艺术的独创性,甚至面对同一个题材,作家艺术家们也完全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来。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出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相同,甚至命题也完全相同,但这两篇散文却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于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时,由于不同主体的审美感受不同,艺术风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这两篇打上了创作主体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另一方面。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尤其是艺术鉴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使得审美感受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也打上了欣赏主体的烙印。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然而,不管怎么变化,艺术的形式美都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正在于它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内容。就拿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来讲,这座历时15年、耗资巨大的建筑,设计十分独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远看像是一支迎风扬帆的船队,近看又像一组巨大的贝壳,从空中飞机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别具匠心的造型美。与此同时,作为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悉尼歌剧院又体现出具有当代色彩的建筑理念,成为著名的环境艺术或有机建筑的典型作品。它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学家伍重认为,现代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推崇“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仿佛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一样。在海滩上设计建造悉尼歌剧院,不管像帆船、贝壳,还是白莲花,都与大海的万顷波涛融为一体,展现出“有机建筑”的魅力。悉尼歌剧院这个例子充分证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正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了。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更不是什么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化善为美”。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并不拘泥于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将在巨型游轮上邂逅的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作为主要线索,重点表现在即将沉船之时,男主人公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恋人,自己却不幸遇难的故事。这部影片正是通过爱情片与灾难片的结合,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从而在全世界赢得了亿万观众,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显而易见,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经过长期的人类艺术活动实践,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无比的艺术作品。中外许多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都对艺术进行过体裁和分类研究,根据当时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原则或具体分类,如中国古代文论《毛诗序》对中国古典艺术区分为诗、歌、舞三种不同艺术种类,古希腊亚理斯多德根据艺术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到近现代,艺术分类理论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从不同方面、为不同目的的艺术分类体系。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根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此我们可以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