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要素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们对城市过往的记忆、在城市日常的生活以及基于历史与现实之上的精神价值理念构成城市发展的人文要素,该要素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为城市的市民素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不同,往往取决于人文要素这一不可复制品的创造与积累,市民素质则造就着每个城市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发展潜力。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城市人文要素的发展和竞争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文化价值和城市个性为发展和新的“心”时代。
一、“看不见的城市”:城市文脉
城市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而空间,实际上就是结晶化的时间。总是处在动态发展中的城市在时光流逝中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历史古迹、生活方式等等即是最能解释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因素。城市的历史留下城市这些独有的文化脉络,它们或者是有形的建筑、诗篇、风俗礼仪,成为人们生活延续性的基础:或者是无形的都市气质、生活理念和精神取向,从而成就一个与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城市并行的“看不见的城市”,给予城市中的人们不断传承的记忆和稳定的地域概念。因此,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种文化,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的文化史。
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许多城市在硬件设施上的相互复制与赶超相对而言并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在通讯技术的支持下,诸如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这些阻碍区位选择的因素已经大大地降低甚至可以忽略。对现代城市来说,进步被视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过程,城市总是在不稳定中发展的,一些城市不断摧毁所留存的文物古迹,为高速公路、摩天大厦或者是现代购物中心腾出空间,以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在全球化的时代,似乎拥有越来越多相似的面孔,但如此相似的结果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相似性无法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源泉,既然此处似他乡,硬件的差异被抹平,区位的选择将不会再以硬件设备作为主要标准。
但是,文化这样的软性要素的开发并不像硬件设施那么轻易,因为文化的时间积累性使文化难以全盘复制,文化的复杂多样性使文化的优劣选择和赶超成为一个难以实施的任务。即使文化被复制,城市可能会发现割断自身文脉、成为一个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所面对的尴尬与被动:城市失去了自我认同的基础,没有个性,也放弃了可以创造性发展自己的机会,因为城市文脉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心理定位的线索,帮助人们把握整个城市的独特意境,它们使生活得以延续,使城市得以独一无二。例如,巴黎之所以是巴黎,之所以“永不沉没”,主要是因为它保存有世界一流的古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让人们崇敬和向往;伦敦之所以是伦敦,之所以被称为“不屈不挠”的城市,则是因为这个城市保有二战时期英勇抗敌的集体记忆;上海之所以是上海,之所以成为“东方明珠”,在于它兼容并包、锐意进取的海派文化所铸就的独特风格。
因而,对任何城市来说,城市文脉是城市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资产,市场是人文要素的关键要素。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现实的教训和经验。事实上,众多西方城市的更新是通过开发城市文脉实现的,因为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已经迁离旧城区,信息时代的金融服务业对属地的依赖性逐步下降从而成为流动的“无根产业”,大量的人口与企业的流失又使得城市建筑业濒临困境,历史文脉的地域性特征使城市借助文化经营来振兴老市区和适应后工业服务型机会成为相对可行的选择。对城市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工作,例如通过主题公园、博物馆、历史建筑维护等方式展示城市特色和精神风貌,通过文化节日吸引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等等。最为重要的是,人文要素的传承与发扬需要发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市民表现和提高其文化素养的机会和舞台,使人们通过对市民素质的感受和理解来领悟到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
二、生活在此处:市民生态
城市文脉的传承需要整个城市的全体市民的努力。城市是一个大剧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描述了城市现实的生活状态。城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时尚、风俗习惯、礼仪服饰、语言行为、交往方式等等不仅仅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而且还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被不断地创造和发展着。现实社会的市民生态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一个良好的市民生态将为城市发作提供要素基础和精神支持,而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更加良好的市民生态。
在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看来,“都市生活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街道纵横,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多样性,表明了城市在精神生活的感性基础上与小镇、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对比”。都市的“场所精神”是社会文化生活在人们心理的折射和积累。不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节奏与多样性导致城市“场所精神”的差异,城市文化风格最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例如北京的大气、上海的敏锐、苏州的精致、成都的悠闲、杭州的娴静等,不一而足。“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身的形象和内涵。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具吸引力而令人难忘的”。
城市居民的行为举止是城市文化风格的外在表现,例如市民的行动公约、职业道德规范、伦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邻里交往习俗、社会危机处理方案等等。人们通过市民行为来对自己心目中的城市进行定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通过一些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这些象征符号不仅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表达了共同的生命体验,例如:冷和热、明和暗、高和低、大和小、生和死、动与静、关心和忽略、干净与肮脏、自由与限制”。最为简单的例子是,同样是拥挤的城市,等车的人是否按秩序上车,上车的人是否主动让座,都会给人们留下这个城市或好或坏的印象。无论是居住在城里的人还是暂时停留在这个城市的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感情,与人们在这个城市的记忆与经历密切相关,这种感情带有个人色彩,同时也带有对城市市民集体性行为特征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着个人与各种社会组织对城市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机会。
总体而言,良好的市民生态对城市的发展目标来说具有长远的意义。人们的心理特征与行为习惯所造就的城市文化有助于城市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生活氛围,从而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基于城市文化认同的各种文化项目能够促进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愿望,进而促进城市的内生增长。城市的文化交往,表现出文化的生命力、适应性和亲和力,转化成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通过物质赋形,影响着城市发展的途径与结果。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城市的文化自觉意识为城市在城市群落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提供了支持,许多城市已经将发展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上海提出了“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针,申办世博会即是这一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世博会既能发扬上海兼收并蓄的海派开放风格,又能通过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促进上海的城市文化的发展。
为实现城市以文化带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市民生态加以分析和引导成为城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努力的方向。一些城市通过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来改善市民生态,例如建立市民行为规则或者是公共场所公约等;一些城市通过城市杂志或者报刊的形式,对城市的日常生活加以记录和讨论,建立城市生活的公共论坛;还有一些城市通过广场文化、商业街文化的开发让人们通过“城市客厅”了解城市、展示自己。对于21世纪的城市来说,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文化成功的城市。“文化不仅仅代表着各种文化产品,更意味着生活、表达、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轴,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战略与文化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在未来的竞争中,信息与知识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那些学会了如何战胜文化挑战的城市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三、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正如芒福德所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在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但是城市的发展需要有城市的文化资产来创造和维持。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高度抽象和精炼总结,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根系。城市精神集中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理念和文化特性,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和支持的作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也是推动城市实现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城市精神可以从人们的内心世界来引导、规范、激励和改善人们的行为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价值的实现对精神生活来讲同样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城市自身作为重大的历史构成物,保持和建构着生活的动力,对城市生态和居民福利有着长远的影响。城市价值与城市精神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体,是逐步培育发展起来的,能够得到市民的认同与共鸣,因而城市精神的定位需要从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社会基础入手,并结互时代发展的趋势加以提炼。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精神也有不断充实与创新的需要,但与城市文化特性的密切结合是其真正生命力的源泉。
作为城市文化精华的城市精神,不仅仅凝结在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艺术作品当中,也融合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当中。城市举办博览会、贸易会或者文化节不仅能够让外来人士有机会参观了解这个城市,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特色音乐、饮食、艺术品的展示、众多社团的参与和广大市民的支持,达到弘扬城市文化精神的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城市与文化的自觉意识,而市民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又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对外来认识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群体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方式背后的统一信念,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城市的总体氛围和代表性个人至上。城市的教育与宣传、文化艺术团体、城市文化活动则是城市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载体是通过城市的硬件设施实现其传播功能的,对城市来说,投资规模庞大的硬件要素如果仅仅成为外来文化的表演场地而不失本地文化的展示舞台的话,城市难以有鲜明的个性,城市精神也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概念而已。
四、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
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需要有软件和硬件的积累和浸润作为基础。城市的布局与基础设施的开发、城市市民素质、政府服务风格等等,都是城市人文要素的体现,需要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与投入。许多城市正通过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教育和创新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开发城市人文要素的目的。
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不仅可以为城市积累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而且为城市营销提供了传播渠道。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展会、广告、电影、旅游、网站等文化形式来宣传自身特色,以此吸引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加入自己的城市。城市营销以特色文化作为表现形式,将城市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在一个试图抹平地域差别的全球化时代推介自己的个性,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机会。
城市营销,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场所营销,是指将地区(场所)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未来的发展远景确定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借此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主动营销地区特色,更有效率地满足既有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客与会议人士等)。城市营销无疑是以知识和资源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城市人文要素是城市营销的物质基础,而城市营销的成功则将给城市人文要素带来更好的开发机会和资源条件。
城市的地方性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城市营销应该是有效的、可信的、易于识别的。由于城市气质突出表现为地方个性,因而城市形象的营造需要立足于城市内部资源、动员市民的积极参与。城市作为一种具有活力的、激动人心的生活体验,其生命力在于城市自身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这种地方性是“心”时代下全球竞争中城市不被淘汰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性才是世界性的体现。
一、“看不见的城市”:城市文脉
城市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而空间,实际上就是结晶化的时间。总是处在动态发展中的城市在时光流逝中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历史古迹、生活方式等等即是最能解释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因素。城市的历史留下城市这些独有的文化脉络,它们或者是有形的建筑、诗篇、风俗礼仪,成为人们生活延续性的基础:或者是无形的都市气质、生活理念和精神取向,从而成就一个与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城市并行的“看不见的城市”,给予城市中的人们不断传承的记忆和稳定的地域概念。因此,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种文化,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的文化史。
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许多城市在硬件设施上的相互复制与赶超相对而言并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在通讯技术的支持下,诸如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这些阻碍区位选择的因素已经大大地降低甚至可以忽略。对现代城市来说,进步被视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过程,城市总是在不稳定中发展的,一些城市不断摧毁所留存的文物古迹,为高速公路、摩天大厦或者是现代购物中心腾出空间,以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在全球化的时代,似乎拥有越来越多相似的面孔,但如此相似的结果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相似性无法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源泉,既然此处似他乡,硬件的差异被抹平,区位的选择将不会再以硬件设备作为主要标准。
但是,文化这样的软性要素的开发并不像硬件设施那么轻易,因为文化的时间积累性使文化难以全盘复制,文化的复杂多样性使文化的优劣选择和赶超成为一个难以实施的任务。即使文化被复制,城市可能会发现割断自身文脉、成为一个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所面对的尴尬与被动:城市失去了自我认同的基础,没有个性,也放弃了可以创造性发展自己的机会,因为城市文脉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心理定位的线索,帮助人们把握整个城市的独特意境,它们使生活得以延续,使城市得以独一无二。例如,巴黎之所以是巴黎,之所以“永不沉没”,主要是因为它保存有世界一流的古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让人们崇敬和向往;伦敦之所以是伦敦,之所以被称为“不屈不挠”的城市,则是因为这个城市保有二战时期英勇抗敌的集体记忆;上海之所以是上海,之所以成为“东方明珠”,在于它兼容并包、锐意进取的海派文化所铸就的独特风格。
因而,对任何城市来说,城市文脉是城市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资产,市场是人文要素的关键要素。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现实的教训和经验。事实上,众多西方城市的更新是通过开发城市文脉实现的,因为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已经迁离旧城区,信息时代的金融服务业对属地的依赖性逐步下降从而成为流动的“无根产业”,大量的人口与企业的流失又使得城市建筑业濒临困境,历史文脉的地域性特征使城市借助文化经营来振兴老市区和适应后工业服务型机会成为相对可行的选择。对城市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工作,例如通过主题公园、博物馆、历史建筑维护等方式展示城市特色和精神风貌,通过文化节日吸引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等等。最为重要的是,人文要素的传承与发扬需要发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市民表现和提高其文化素养的机会和舞台,使人们通过对市民素质的感受和理解来领悟到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
二、生活在此处:市民生态
城市文脉的传承需要整个城市的全体市民的努力。城市是一个大剧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描述了城市现实的生活状态。城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时尚、风俗习惯、礼仪服饰、语言行为、交往方式等等不仅仅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而且还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被不断地创造和发展着。现实社会的市民生态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一个良好的市民生态将为城市发作提供要素基础和精神支持,而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更加良好的市民生态。
在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看来,“都市生活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街道纵横,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多样性,表明了城市在精神生活的感性基础上与小镇、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对比”。都市的“场所精神”是社会文化生活在人们心理的折射和积累。不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节奏与多样性导致城市“场所精神”的差异,城市文化风格最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例如北京的大气、上海的敏锐、苏州的精致、成都的悠闲、杭州的娴静等,不一而足。“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身的形象和内涵。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具吸引力而令人难忘的”。
城市居民的行为举止是城市文化风格的外在表现,例如市民的行动公约、职业道德规范、伦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邻里交往习俗、社会危机处理方案等等。人们通过市民行为来对自己心目中的城市进行定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通过一些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这些象征符号不仅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表达了共同的生命体验,例如:冷和热、明和暗、高和低、大和小、生和死、动与静、关心和忽略、干净与肮脏、自由与限制”。最为简单的例子是,同样是拥挤的城市,等车的人是否按秩序上车,上车的人是否主动让座,都会给人们留下这个城市或好或坏的印象。无论是居住在城里的人还是暂时停留在这个城市的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感情,与人们在这个城市的记忆与经历密切相关,这种感情带有个人色彩,同时也带有对城市市民集体性行为特征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着个人与各种社会组织对城市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机会。
总体而言,良好的市民生态对城市的发展目标来说具有长远的意义。人们的心理特征与行为习惯所造就的城市文化有助于城市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生活氛围,从而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基于城市文化认同的各种文化项目能够促进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愿望,进而促进城市的内生增长。城市的文化交往,表现出文化的生命力、适应性和亲和力,转化成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通过物质赋形,影响着城市发展的途径与结果。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城市的文化自觉意识为城市在城市群落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提供了支持,许多城市已经将发展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上海提出了“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针,申办世博会即是这一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世博会既能发扬上海兼收并蓄的海派开放风格,又能通过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促进上海的城市文化的发展。
为实现城市以文化带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市民生态加以分析和引导成为城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努力的方向。一些城市通过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来改善市民生态,例如建立市民行为规则或者是公共场所公约等;一些城市通过城市杂志或者报刊的形式,对城市的日常生活加以记录和讨论,建立城市生活的公共论坛;还有一些城市通过广场文化、商业街文化的开发让人们通过“城市客厅”了解城市、展示自己。对于21世纪的城市来说,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文化成功的城市。“文化不仅仅代表着各种文化产品,更意味着生活、表达、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轴,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战略与文化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在未来的竞争中,信息与知识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那些学会了如何战胜文化挑战的城市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三、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正如芒福德所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在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但是城市的发展需要有城市的文化资产来创造和维持。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高度抽象和精炼总结,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根系。城市精神集中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理念和文化特性,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和支持的作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也是推动城市实现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城市精神可以从人们的内心世界来引导、规范、激励和改善人们的行为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价值的实现对精神生活来讲同样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城市自身作为重大的历史构成物,保持和建构着生活的动力,对城市生态和居民福利有着长远的影响。城市价值与城市精神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体,是逐步培育发展起来的,能够得到市民的认同与共鸣,因而城市精神的定位需要从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社会基础入手,并结互时代发展的趋势加以提炼。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精神也有不断充实与创新的需要,但与城市文化特性的密切结合是其真正生命力的源泉。
作为城市文化精华的城市精神,不仅仅凝结在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艺术作品当中,也融合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当中。城市举办博览会、贸易会或者文化节不仅能够让外来人士有机会参观了解这个城市,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特色音乐、饮食、艺术品的展示、众多社团的参与和广大市民的支持,达到弘扬城市文化精神的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城市与文化的自觉意识,而市民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又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对外来认识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群体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方式背后的统一信念,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城市的总体氛围和代表性个人至上。城市的教育与宣传、文化艺术团体、城市文化活动则是城市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载体是通过城市的硬件设施实现其传播功能的,对城市来说,投资规模庞大的硬件要素如果仅仅成为外来文化的表演场地而不失本地文化的展示舞台的话,城市难以有鲜明的个性,城市精神也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概念而已。
四、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
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需要有软件和硬件的积累和浸润作为基础。城市的布局与基础设施的开发、城市市民素质、政府服务风格等等,都是城市人文要素的体现,需要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与投入。许多城市正通过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教育和创新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开发城市人文要素的目的。
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不仅可以为城市积累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而且为城市营销提供了传播渠道。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展会、广告、电影、旅游、网站等文化形式来宣传自身特色,以此吸引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加入自己的城市。城市营销以特色文化作为表现形式,将城市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在一个试图抹平地域差别的全球化时代推介自己的个性,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机会。
城市营销,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场所营销,是指将地区(场所)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未来的发展远景确定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借此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主动营销地区特色,更有效率地满足既有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客与会议人士等)。城市营销无疑是以知识和资源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城市人文要素是城市营销的物质基础,而城市营销的成功则将给城市人文要素带来更好的开发机会和资源条件。
城市的地方性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城市营销应该是有效的、可信的、易于识别的。由于城市气质突出表现为地方个性,因而城市形象的营造需要立足于城市内部资源、动员市民的积极参与。城市作为一种具有活力的、激动人心的生活体验,其生命力在于城市自身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这种地方性是“心”时代下全球竞争中城市不被淘汰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性才是世界性的体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