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多芬的故事 40

 我来答
穆子澈想我1997
2019-08-20 · TA获得超过44.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7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6.3万
展开全部

1、贝多芬的家世背景

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

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贝多芬的感情生活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3、贝多芬的童年

贝多芬自小家庭环境不好,他的母亲和父亲是二婚,父亲只是个歌手,平时就给些贵族表演取乐,赚钱不多,又经常酗酒,酒喝多了就耍酒疯,打骂他们母子二人。

所以贝多芬不仅有个贫穷的童年,还是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的父亲为了让他出去赚钱,就虚报他的年龄,年仅六岁就被父亲带着到处表演。

4、贝多芬交友

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顿去伦敦途经波恩,贝多芬结识海顿;同年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以及《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

5、贝多芬的死亡

贝多芬身边一直没什么亲人,只有他弟弟卡尔给他留下一个侄儿。他把希望寄托在小卡尔身上,他想把小卡尔领上高等教育之路,并给侄子筹划了无数美妙的前程。可小卡尔却辜负了伯父的希望,他去经商,结果负债累累。

迫于债务,他朝自己头上打了一枪,但并没有死掉,然而贝多芬却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几乎丧命。两天后才重新想起。等到医生来了,贝多芬病情恶化,虽经三次手术,但医治无效,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随缘而动wu
推荐于2017-12-16 · TA获得超过189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篇二: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篇三: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篇四: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篇五: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直面命运的挑战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

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困顿的晚年与伟大的创作

命运的发展总有起伏,紧接着1814年的巨大成功后,贝多芬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了低谷。这个低谷是如此之深,因此当贝多芬最终走出后就真正永垂不朽了。

首先,他的经济陷入困境,维也纳这个城市从骨子里是轻佻而又浮华的,它从未对贝多芬报有真正的好感。自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维也纳的音乐口味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的是罗西尼,而将贝多芬视为"迂腐"。 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障,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一筹莫展。贝多芬不得不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

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来自他指挥彩排他的歌剧《菲德里奥》。由于他根本听不见乐队演奏和演唱,整个排练一团糟,重新开始后依然如故。贝多芬从听众难堪的表情中领悟到了原因。回到家中捧着脸一言不发。他的朋友说:"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没有一天能和这致使的一天相比。他的心灵受到的极大的伤害,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沉重的家庭苦难也折磨着贝多芬。贝多芬的一个弟弟于1815年去世,留下八岁的儿子查理。查理的母亲是个微不足道的女人。贝多芬为了收养查理,不惜和她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一直到1820年才告胜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3-29
展开全部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篇二: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篇三: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篇四: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篇五: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直面命运的挑战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

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困顿的晚年与伟大的创作

命运的发展总有起伏,紧接着1814年的巨大成功后,贝多芬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了低谷。这个低谷是如此之深,因此当贝多芬最终走出后就真正永垂不朽了。

首先,他的经济陷入困境,维也纳这个城市从骨子里是轻佻而又浮华的,它从未对贝多芬报有真正的好感。自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维也纳的音乐口味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的是罗西尼,而将贝多芬视为"迂腐"。 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障,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一筹莫展。贝多芬不得不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

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来自他指挥彩排他的歌剧《菲德里奥》。由于他根本听不见乐队演奏和演唱,整个排练一团糟,重新开始后依然如故。贝多芬从听众难堪的表情中领悟到了原因。回到家中捧着脸一言不发。他的朋友说:"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没有一天能和这致使的一天相比。他的心灵受到的极大的伤害,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沉重的家庭苦难也折磨着贝多芬。贝多芬的一个弟弟于1815年去世,留下八岁的儿子查理。查理的母亲是个微不足道的女人。贝多芬为了收养查理,不惜和她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一直到1820年才告胜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点头不是摇头是
2019-04-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6
展开全部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篇二: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篇三: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篇四: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篇五: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直面命运的挑战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
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困顿的晚年与伟大的创作
命运的发展总有起伏,紧接着1814年的巨大成功后,贝多芬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了低谷。这个低谷是如此之深,因此当贝多芬最终走出后就真正永垂不朽了。
首先,他的经济陷入困境,维也纳这个城市从骨子里是轻佻而又浮华的,它从未对贝多芬报有真正的好感。自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维也纳的音乐口味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的是罗西尼,而将贝多芬视为"迂腐"。 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障,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一筹莫展。贝多芬不得不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
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来自他指挥彩排他的歌剧《菲德里奥》。由于他根本听不见乐队演奏和演唱,整个排练一团糟,重新开始后依然如故。贝多芬从听众难堪的表情中领悟到了原因。回到家中捧着脸一言不发。他的朋友说:"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没有一天能和这致使的一天相比。他的心灵受到的极大的伤害,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沉重的家庭苦难也折磨着贝多芬。贝多芬的一个弟弟于1815年去世,留下八岁的儿子查理。查理的母亲是个微不足道的女人。贝多芬为了收养查理,不惜和她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一直到1820年才告胜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仍访迩eF
2016-12-24 · TA获得超过56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2
展开全部
  耳聋的痛苦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贝多芬一度绝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对贝多芬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他发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贝多芬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都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他只能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无论他走在哪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
  
  随着耳聋的恶化,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可是他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是想抱有解释的权利,他要求自己指挥管弦乐队来倾心发挥乐队所能达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挥姿势独特,以至演奏乐师们要特别留意他的拍点。贝多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对自己所创作音乐的自信,他从不放过诠释每一小节的机会。
  
  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乐活动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在指挥演奏中由于听觉受限常常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贝多芬在指挥着名的《第九交响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响乐》初演时,他跟实际担任指挥的温劳夫并肩站着,偶尔做指挥动作,他面前的谱架上放着总谱,看上去好像他随着乐曲的进行来阅读谱子。而实际上,他是在随着弦乐器的弓法来猜测乐曲的进度的,他什么也听不见。待到他指挥的时候,就像中了魔一样,一会儿高举双手,一会儿俯身,好像独自一人演奏所有的乐器,也好像一人充当合唱团的全体歌手。他的指挥形象显得有点神经质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因此,无论是乐师还是合唱团的歌手甚至听众,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当然,乐队的全体人员仍然按照温劳夫的指挥来演奏。当每一乐章演奏结束时,站在温劳夫旁边的贝多芬,都会由于过度的兴奋和激动而忽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仍然忘我地背对观众呆站在那儿,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观众致谢。
  
  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当听众第五次鼓掌喝彩时,维持秩序的警察则大喊安静。因为按照规定,皇族成员出场时用三次鼓掌礼,而演员与歌唱家出场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观众竟向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贝多芬由于面向乐队,竟然对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无所知,呆然的背对观众站着。站在前排目睹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独唱演员急忙拉着他的手,转动他的肩膀,让他面对热情的听众,贝多芬赶忙惊讶地向听众敬礼,以示感谢。
  
  《第九交响曲》的初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钱额,入不敷出。贝多芬非常失望,变得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创作中寻求着安慰。
  
  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