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中被贬过几次?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是苏轼自己主动求调的职位,而被贬的是黄州,惠州,儋州。
儋州读音:dan zhou 儋州在海南。
自请任职杭州
王安石变法初期,苏轼对新法中的一些内容积极发对,苏轼奏议皇上“治国之道,不怕不明,不怕不勤,不怕不果断,就怕求治心太急,听言太宽,进人太锐”, 这样就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就让苏轼去任业务比较繁忙的开封府推官,结果苏轼处理业务很快,依然让王安石感到伤脑筋。
然后王安石开始全面整肃御史,反对新法的官员一个个被罢官或者被远调。苏轼本来还算安全,王安石并没有要对付他的意思。可苏轼主动出击对王安石进行讥讽,王安石的亲戚兼随从谢景温出面弹劾苏轼,说他护送父亲的棺木回四川时,曾滥用政府的卫兵,买家具、陶瓷,甚至贩卖私盐谋利。
对于这次弹劾,王安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神宗派了官员到苏轼途经的省份,向船夫、士兵收集资料,结果却一无所获。这时苏轼就不愿留在京师便自请到杭州任职。
杭州到期任满后又主动请调密州,改调徐州,湖州,我在这里不做详细解说。
我们在这里要欣赏一下在杭州写下的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贬黄州
苏轼出任湖州知州时期,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对任命表示感谢,但苏轼个性直率,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于是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也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黄州的诗作: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
再度外调
在黄州几年后,皇帝诏苏轼到汝州就任,汝州路途遥远,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自己打算在常州终老于是上奏给皇帝《乞常州居住表》,但是迟迟没有得到回应。原来申宗病危了。第二年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但是还朝东山再起后,苏轼对王安石的新法提出谏议,而再度自求外调杭州。后又调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被贬惠州
章惇掌权后,调回被贬在外的官员,而对司马光的旧党都逐出朝廷,而苏轼就开启了被贬之路,先是罢免翰林学士,后追夺他定州太守等职务,最后被贬为惠州节度副使。这比上次黄州还要惨。
这时苏轼写了一首特别旷达的诗句: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被贬儋州
苏轼以为晚年就此定居黄州,没想到两个月后突然被贬海外,这次原因是因为他的诗句“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诗传到章惇的耳中后,章惇说原来惠州过得这么惬意啊,那就再贬,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到了儋州苏轼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哲宗24岁驾崩,弟弟徽宗即位,即位后申宗太后一起听政,申宗太后把哲宗在位时候被贬的大臣逐渐内迁,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后又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整理不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苏轼一生中被贬过三次。
1、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
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2、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3、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
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真率。苏轼的性格核心是真率。他的真率是与生俱来的。苏轼一生仕途蹭蹬,就是他真率性格的结果。苏轼的真率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后人对苏轼的真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
苏轼这的一生被贬4次
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第四次: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
苏轼被贬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1、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苏轼不仅锒铛入狱,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2、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高氏于1093年去逝,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称制,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被贬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3、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六月,贬为宁远军副节度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说了这么多,我分享苏轼一生被贬原因分析。
几苏轼一生中被贬过三次,第一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自进入朝廷一直反对新法,并且其诗词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阻扰了新法的推广,变法派便利用其诗词在朝堂上攻击他,引起皇帝不满,随后被贬。第二次是被贬惠州,这次是由于守旧派领导人太皇太后病逝,变法派抓住机会大肆打压守旧派,苏轼因为其立场以及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再次被贬。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东坡的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一个快乐的人,文章诗词都写得充满了豪迈之情,提到文学水平他不敢说第一,但论起来豪气,恐怕也就只有李白能和这个苏大学士相提并论了。
而且论起来亲近程度,东坡先生要远超过那个狂狼的李白,很多人喜欢李白,是把他当做是偶像来崇拜的,毕竟一辈子游山玩水,吃喝玩乐,随手一挥诗文,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人物,你除了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外,也只能是觉他李白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东坡先生就可爱亲近得多,无论是诗文还是人生,苏轼给我们的感觉,仿佛就在我们身边,陪我们聊天,陪我们说笑。
苏轼多才多艺,通晓他那个时代里几乎每一种重要的学问和技艺。
论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写诗,他是诗坛领袖,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他是豪放词的创始人;论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论绘画,他是湖州派的一员主将;论学术,他是蜀学的旗帜,而且在儒学以外,他对佛学和道教的知识远在很多高僧和著名道士之上;即便论到日常生活,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东坡肉就是他的发明。
他很聪明,很有幽默感,情商也极高。他不但文艺搞得好,做官竟然还很务实,完全没有李白、杜甫式的诗人气,每到一任都很能做出政绩。
即便是最挑剔的人,也很难找出他的缺点。在全部的中国历史上,都很难找出这样的人了。所以苏轼被后人奉为偶像,奉为人生楷模。
但这样近乎完美的苏轼,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仕途很不顺,不是那种说偶尔得罪了谁,一时的不顺,而是整个一生都很不顺。
仕途坎坷,经历挫折,我们后人可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对于苏轼本人这个亲历者而言,肯定是一场人生的灾难。
而且苏轼是那种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所处的时代,也算不上是政治黑暗的年代,为什么偏偏这样一个苏轼,一生都会仕途如此不顺呢?
二、详解:
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而后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第四次: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第五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
第五次是在第四次的基础上再被贬~
其他四次被贬都是作为京官被贬,所以有人说是四次~
三、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01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