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背叛了刘邦,真的能和蒯通预测的那样三分天下吗?
韩信作为西汉王朝当仁不让的开国功臣,号称“兵仙”的他用兵如神,一路虏魏破赵,平代灭齐,兵指垓下,所向披靡,为汉王朝打了半壁江山。
然而声名显赫的他最后却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惨遭吕后、萧何设计杀害。
韩信在临死前为自己没有造反大呼后悔,那么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韩信真的让天下三分的局面提前上演么?
故事要从楚汉相争时刘邦实行两线战术说起,即自己在荥阳、成皋与项羽主力争锋,而韩信则是北上与各诸侯国作战。
自奉命出兵以来,韩信一路凯歌,平定五国,在齐地坐拥30万大军,实力强大。
而反观刘邦则并不顺利:先是在彭城遭受大败,汉军56万大军主力尽失,不得以驱赶关中老弱前往从军;紧接着又在荥阳与项羽形成对峙局面,部队粮食匮乏,士气底下,随时面临着溃灭的危险。
在刘邦窘迫之际,韩信不单没有主动出兵援助反而上书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意图进一步提高其在齐统帅的话语权,这无疑让刘邦大为恼火,心生猜忌。
韩信的谋士蒯通审视天下大局,认为楚汉相争,韩信才是天下胜负的关键。针对韩信正处功高盖主的危险局面,蒯通向其提出了著名的天下三分之策:
蒯通认为虽然以韩信的实力可以左右天下格局,即帮助汉则汉胜,帮助楚则楚胜,但是无论帮谁最后都是不赏盖主之功,惹来杀身之祸。
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为自己奋斗一把:起兵自立。况且目前楚汉相争已久,长期征战使双方实力损耗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韩信正占据齐国有利地形,拥有精兵强将,无疑是起兵的最佳时机。
蒯通认为韩信可以举齐国之力出兵胁迫赵、燕两国,攻击刘、项两军后方对其牵制,打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政治旗号,天下人自然就会将功德归功到齐国,这样可以顺民心而统天下,退又可以据齐地而定三分。
那么,蒯通的计策到底有没有可行性么?
1.个人素质
首先从韩信、刘邦两人个人素质开始分析。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论军事才能肯定是举世无双的,然而其政治才能以及人格魅力上与刘邦还是不具备可比性的。
从双方的出身来看,在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韩信一直以“千里马”的姿态积极寻找“伯乐”,直到遇到了萧何,才受引荐得到刘邦的重用。
反观刘邦,他以亭长起家,收罗流亡之徒,自沛县起兵就有数百亡命之徒誓死追随他,可以讲,出场就是领导的配置,其后与项羽争锋,天下智勇之士愿意为其效劳的不尽其数。
自诩为“千里马”的韩信,实际上并不具备作为一方君主的人格光环,只能到处投靠别人从而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刘邦则与之不同,走到哪里,总能拉拢到一批优秀人才入伙,为帝国不断注入新活力。
刘邦自身强大的凝聚力和驭人本领,就连后世枭雄石勒都佩服不已,自称愿意北面而称臣。简尔言之,韩信善于带兵,而刘邦善于将“帅”。
常言道“奴见大家心死”,面对几乎凭一己之力拉拢出帝国人才队伍的“刘邦”主子,韩信想要造反,自然是很心虚。更何况,刘邦对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韩信一旦造反,便要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对于这种人品有问题的主帅,手下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顶着被诛灭九族的危险追随他造反呢?
无疑,韩信的造反行为是风险极大的赌博行为。
2.部队构成
其实识人之术火纯青的刘邦,对于韩信的“小心思”早就有所察觉。
为了防止韩信佣兵自立 ,刘邦一直牢牢掌握部队的人事任免权,通过“搀沙子”的方式不断安排曹参、灌婴、傅宽等重要亲信控制韩信部队的高层,这些亲信自起兵就追随刘邦打天下,对其有不二忠心。
而韩信由于是半路独身投靠刘邦,个人并不具备独立的武装力量家底,部队中下层军官基本也都是对刘邦效忠。
也正是因为能够牢牢的掌握部队,刘邦才能趁韩信睡觉之际,自由出入军营,收缴其军符,改易其主将。除此之外,刘邦还在韩信接连胜利,部队实力增加的时候,以各种理由不断抽调韩信手里的精兵强将,通过“蚕食”的方法不断抽调部队加强荥阳力量,不断削弱韩信的军事实力。
3.局势分析
最后我们再从全局视野分析韩信起兵将面对的周边局势。
蒯通作为一名纵横家,为韩信描绘了一幅起义后,天下“赢粮而景从”的景象,而实际上会是这样么?
刘邦前线虽在与项羽相持,然而后方在萧何的打理下还是极为稳定的。一旦韩信造反,刘邦很有可能放弃荥阳抽调部队直接攻打齐国,同时张耳和彭越又会分别调转军队对齐国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而曹参、灌婴等人则会从韩信军队内部反戈,韩信很自然会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韩信起兵无疑会对刘邦经营布局造成冲击,但是却难以动摇刘邦的关中根本。
这样说来,不反就意味着当前稳如泰山的富贵,而造反就要面临诛灭九族的危险,纵观时局,权衡之下韩信不敢贸然起兵也是情理之中。
纵上所述,汉高祖刘邦超常提拔韩信的同时,也在牢牢控制着他。韩信是名副其实的“千里马”,而刘邦则是功力深厚的御马人,从提拔到贬谪再到猜忌被杀,刘邦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老辣和过人手腕。
已经功高盖主的韩信既没有察觉到刘邦的杀意和猜疑,又不懂得水满则溢,急流勇退的处世道理,反而空在死前大呼悔之不反,岂不是空给后人留下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