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育儿经验让你觉得很棒?
说起教育孩子,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但是就像时代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我们的教育观点是否也需要与时俱进呢?
“哭声免疫派”与“亲密育儿派”,“自主入睡派”与“奶睡抱睡派”,“鸡娃派”与“佛系派”,到底哪样才是正确的?
错误观念:孩子哭了不要抱
很多人认为,孩子哭了马上抱,就不独立了,会很依赖妈妈的,到时候就被困住啦,哪里也不能去。多哭哭就好了,习惯啦!
华生的“哭声免疫法”大家应该都略知一二,他一生做了许多实验,也被很多人追随,但是那些孩子甚至他自己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心理疾病。
事实上,小婴儿真的很难被宠坏,规律而又稳定的回应会让孩子与家长们建立起更好的情感依恋,每一个回应的怀抱都会温暖着孩子以后的岁月~
把哭闹的小baby抱起来,是很多人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如果这个时候,为了让孩子以后“独立”“不依赖父母”而忍住不去抱ta,才是最大的错误吧!
错误观念:不能奶睡抱睡
很多准爸妈都会幻想这样场景,孩子可以自己躺在婴儿床上睡觉,然而现实是孩子需要一直奶一直抱,夜奶无数,什么“自主入睡”简直就是鬼怪——只听说过,却没见过。
对孩子来说,吃了睡睡了吃,边吃边睡,边睡边吃都是正常现象,妈妈做的仅仅就是“按需喂养,及时回应”而已。
小baby还没有自己安抚自己接觉的能力,于是在夜里ta们会通过夜醒夜奶的方式去寻求妈妈们的帮助。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说:“婴儿对母亲的早期依恋和亲热,正是婴儿心理健康的表现。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儿和年幼孩子应该与母亲建立一种温馨、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和年幼孩子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
所以当孩子慢慢与妈妈建立起情感依恋之后,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了。
当然了,“奶睡抱睡夜奶”本身没有错,但是网上许许多多这些“危害”的文章,家长们难免焦虑不安,但与其盲目的担忧,不如了解孩子的发育里程碑,了解孩子目前的生长发育状态,需要改变的方面就去改变。
怀孕期注意锻炼,七个月左右开始每天抽几十分钟练习拉马泽呼吸减痛法一直到孩子出生。减痛没减痛我不知道,因为我就生了这一胎,但可以缩短产程,节省好多力气。像我这种高龄产妇,好多人知道我是顺产都哇一声。我好像没有受多大罪,刚生完就非常清醒地给门外等候的亲人发短信,可以细细打量这个选我做妈妈的小小的天使。因为前面生得比较顺,后面的喂奶月子就很顺利了。
月龄小的宝宝就是按«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的说法坚持让她吃母乳,亲喂,多抱她,买个妈妈巾像袋鼠妈妈一样把她当身体一部分一样随身携带,积极回应她的任何反应。那本书真好,作者夫妇据说既是儿科医生,在家开诊所,又养了8个孩子,其中还有一个唐氏宝宝。好多问题在他们看来都非常淡定,遇到问题容易慌乱的新手妈妈看这本书简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安抚。宝宝睡觉吃奶时我简直手不释卷,这本书都被摸旧了。
积极回应孩子,真的很神奇。我女儿,不知是不是我执行后面蒙台梭利派的不啰嗦太僵化,一般都比较安静地陪着她,任她自己探索,她开口说话是非常晚的,大概到两岁以后了。但是在她一出生,我就按西尔斯说的积极回应,她任何表情动作我都秒懂,我们俩好像天生就特别默契交流不需要言语。她是不笨的,也不知是本来天生的,还是西尔斯说的,提高孩子智力的唯一途径,就是积极回应他。
后来我观察了孩子同学妈妈们生的第二胎,宝宝本身身体壮的,又按照西尔斯这一套亲密喂养随身携带孩子的,眼神都是非常笃定宁静的。绝不存在某些老人说的,多抱就娇气了。
孩子会坐着自己玩以后,就是孙瑞雪写的几本书和李跃儿的书及教育论坛,大约都是脱胎于蒙台梭利教育的。对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充分满足孩子的口欲期。以前对于孩子吃手和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我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制止的。我读了这些书以后,开始尝试她们说的充分满足。不过有些情况也要自己把握,比如孩子捡了一个烟头正准备塞嘴里,我还是用另外一个东西和她交换回来扔掉,这类特别脏的玩意儿可不能塞嘴里。
另外就是关于孩子专注力,以上三位都认为孩子专心玩儿的时候不能打扰孩子,大人说话要尽量简洁不要重复,最好也不要看电视。我都非常忠实地照做了,孩子只要一声不吭地,哪怕是在拧一个瓶盖子,我也从来不问她渴不渴,要不要厕所,她专心玩多久就玩多久,渴应该不至于,玩完了多喝一点,尿了就尿了,穿尿不湿或换裤子。
家里的电视机和电视柜处理掉了,刚好空出一块地方给她摆垫子和玩具。也不是完全不看动画片,2岁左右开始在iPad和电脑上看小猪佩奇,猫和老鼠等等,时间很短,后来听说屏幕比较伤眼睛,又买了投影仪。在她分床睡觉以后,我和她爸爸偶尔用投影仪放个电影,大人也是蛮享受的。
这里插播一下关于视力,嗯,应该从四岁开始每半年去正规的眼科医院散瞳检查远视储备,正常的孩子在六岁多入小学时应该还有大约150度的远视储备,如果提早已经接近正常视力正度数为零了,那孩子属于比较容易近视的人群。阅读,钢琴,书法等等才艺都要慎重或尽量减少时间,视频更是需要减少,尽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1、不要试图去教孩子怎么去玩
我见过很多家长,孩子自己在玩具屋玩积木,家长看孩子拼好久都拼不上,就会上前告诉孩子应该这样拼,大多数孩子的态度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了。孩子马上就会说:“不用啦,我会玩!”敏感一些的孩子还会推开家长,气鼓鼓的甚至不玩积木了。(随意打扰孩子,孩子长大后做事不易集中注意力)
不要打扰孩子玩玩具,更不要试图去告诉它应该怎样怎样。孩子玩玩具的目的不是会玩,在于玩的过程,他在练习,练习眼、手协调能力,开发大脑。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静静的在一旁看着他玩,或者也在旁边玩。做一个玩伴,而不是操控者。
孩子拼接小积木,我从来不会打嘴指挥,保持沉默,她拼出来的东西确实出乎我的意料,用全蓝色拼了一支兔子,黑色的眼睛,告诉我这是海底小纵队里的兔兔兔。有时候真是我们太小看孩子了,他们的思维远比我们更宽广。
(她画她的,我从来不打扰)
2、不要以大人的思维去揣度孩子的想法
特别想说,每个孩子都好单纯。更多的时候,我们错过了孩子。大宝差不多两岁多,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玩水,水杯又端不稳,经常弄湿衣服。那次孩子倒了一杯水,纲要端着往前走,我就对她说:“别老玩水了,自己在那边喝完在走路。”没想到孩子大声说:“不是,妈妈,这是我给你倒的!”
太内疚了,我误会孩子的善意了。我现在也在尽力去改,当孩子做一些我不太喜欢的事情时,先观察,看看孩子要怎么做。真的不要急于以我们大人的思维去猜测孩子,太伤孩子的心了。
3、多给孩子高效陪伴
在我班上又一个小男孩,四年级,上课就是坐不住,总是调皮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后来和他姥姥聊天才知道,孩子的爸妈在外地工作,几乎很少回来,姥姥和姥爷有一个小厂子,也是没有时间去看管教育孩子。这个孩子太缺少来自亲人的关注了,他需要被关注和陪伴。他打乱课堂也是想要寻求关注,作为老师,我没有资格去要求家长怎么做,只能尽力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注,让他去做小组长,开始效果还蛮好,后边又不太好了。孩子缺失的这个陪伴,应该只能从父母或者最亲的人身上获取吧。在校时间仅仅两个小时,作用微乎其微。
所以,亲爱的,如果孩子经常爱闹脾气,不是孩子无理取闹,是他需要你更多的关注!工作再忙,回家也要多陪陪孩子。放下手里的手机,听听孩子说话,高效陪伴,哪怕1小时,也能让孩子满足。
4、孩子做错事,不要大声呵斥
当然你忍不住,我也经常做不到,谁没有被熊孩子气到七窍生烟的时候呢!哈哈哈!那也尽量不要大喊大叫,离开房间,外面转几圈,心情平和了再回来和孩子说话。但是不要试图讲道理,孩子完全不会听。
我经常是拿自己当例子来说,比如孩子看电视上瘾不想关电视,我就会:妈妈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电视,姥姥说妈妈,妈妈也不听,现在眼睛都不不太清楚了。多半孩子都会继续追问:你小时候为什么……balaba……然后就成功转移了,和她商量:我们先把电视关上,一会……再开好不好。
很多事情,和小孩子越讲道理越糊,转移转移力特别管用,屡试不爽。
5、让孩子随便玩,不要怕脏
闺蜜也是在在幼儿教育行业摸爬滚有了大约八九年,她现在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幼儿教育机构,主张蒙氏教育。她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遵从蒙氏教育的理念,去年夏天,我们两个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玩,正好公园施工,在草地上堆了一个小土堆儿,孩子们看到土堆就冲上去当滑梯玩,本来我还想上前叫回孩子,闺蜜说:没关系,衣服脏了还能洗干净,错过这次的体验,就得不偿失了。听完她的话,我内心为自己感觉羞愧啊。
不得不说,闺蜜真的很会教育,她家孩子现在已经小学三年级了,人家该玩玩,学习成绩很好,还很有礼貌。
真的,让孩子随便玩吧,撒开了玩吧!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在不触碰原则性的问题,那就不用去管。想想我们最近一次用手接触土壤是什么时候,还是小时候呢吧。
(是在说我吗?我天天玩泥巴,要不要加入进来哇~~)
让孩子多体验,多接触自然,让他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过多干预,只做人生护航,孩子今后学习好不好不敢确定,但一定是一个有灵气、有主见、乐观开朗的孩子。
6、不当面批评孩子
孩子要面子恨不得比大人还严重呢!我见过太多家长当着我的面去批评孩子,说自己孩子的不是。批评孩子可以,但真真的一定要在没人的时候,要尊重孩子,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大人去看待。(我们是不是根本不会去大声在公共场所批评一个大人?)
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有益于孩子今后自重、自尊、自爱,也会对他人尊重,并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具备很强的责任感。
责任感有多重要就不用我再絮叨了。大难当前,临阵脱逃,抛家弃子的当代小青年太多了。
孩子犯错了,不知道事情经过的情况下,我会把她拉到一旁,心平气和地问清除事情的经过,自己孩子的错,那就要和她讲明白为什么不对,然后带着她一起去认错。如果是别人的错,那就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不能冤枉孩子。
7、让孩子承担自己犯错的后果
每次看熊孩子闯祸家长的处理方法,就好无力!
记忆中前几年有一个孩子经常在电梯里尿尿,孩子妈妈的做法就赢得了所有人的点赞。
这个妈妈怎么做的?她在业主群里发布了孩子写的道歉信,(应该是做完思想工作后),又让孩子爸爸监督孩子打扫电梯一个月。
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起自己犯错的后果,也能体验到别人的不易(保洁阿姨的辛苦)。长大之后,必定会有很强的责任感。
我是那种大家可能觉得不靠谱的“佛系”父母,本身家庭条件一般,小的时候是在十八线城市类似郊外的地方长大的,所以自己也挺糙的,感觉就是被当成男孩养大的,用我爸妈的话叫“皮实”,磕磕碰碰的也不像别的女孩子一样哭,那个时候还去爬树呢。
所以我养孩子,也不像很多家庭一样,特别怕孩子磕了、碰了,含在嘴里都怕化了的那种,小孩子么,长身体的时候,恢复能力也快,有的时候我老公反而比我都更加小心。
但是有一点,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让给孩子更多机会去培训他的自主能力。比如孩子两周岁多的时候,我们就一起上楼梯,我一边教他数数,一边引导他爬楼梯,宝宝觉得好玩,慢慢自己就爬上来了,爬了大概四层,看着小家伙还挺开心的。这种既锻炼了他的身体,也培养了他的智力,让他从小就能逐渐学会自立。真的不用担心的,这种行为不要强制,也不用禁止,其实就当他是在抬头、翻身一样自然就可以了。
2,带孩子出去旅游增长见识
在怀孕的时候,我就愿意多走走,等到宝宝出生后,我更是喜欢带着他到处去旅行。老公有假期,我们会提前做好出游的规划,一家三口,主要是两个人可以照顾好孩子,自己也能有些小空间玩一玩,多照些幸福的全家福。还因为我喜欢古诗词,偶尔就想教宝宝去学这些,但是如果是单纯的背诵,其实宝宝只有一个机械化的记忆,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就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光靠想象其实很难理解这种感觉,等我带他去了一次泰山后,他就特别的开心,知道了泰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索都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经常吵着要出去玩,现在在家偶尔还带他一起看动物世界,专注的样子,让我真的觉得特别幸福。
3,鼓励孩子,不要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这个是我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不知道大家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怎么样的,我是觉得小孩子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和想象力,他们什么都不懂,所以说对于世界的想象才不会设限,才有无限可能。关于我对这方面的思考,其实也是来源于看到过一次父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爸爸问,小乌龟为什么爬得那么慢?儿子回答,因为它背上的书包装了太多玩具,所以它跑不快。
爸爸说,答得不错。
爸爸又问,鱼为什么要在水里游?
儿子回答,因为天气太热,它在里面泡澡,水里又有肉丸,它吃呀吃呀不舍得走。
爸爸笑了,嗯,儿子知道的真多。
爸爸又问,青蛙为什么会呱呱叫?
儿子回答,因为它喉咙里的喇叭坏了,一发音就呱呱的。
爸爸哈哈大笑,我的儿子真是太聪明了。
旁边的妈妈瞪了一眼,说你这不是坑娃吗?
爸爸说,我们不要养一个只会标准答案的孩子,孩子没有了自主意见,如同一台具备各种标准答案的机器。
更为遗憾的是,没有了想象力,只习惯使用标准答案的孩子,还会有两个不良影响:
1、缺乏创造与创新的能力。
2、孩子变得不爱思考。
最好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时期就是幼儿时期,这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时期和敏感时期,很多小孩子天马行空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去做一个正向的引导和鼓励,这样才不会浪费这种天生的宝贵资源,也会让我们的宝宝们变得更加喜欢思考,更加活泼自信。
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看了一本育儿书,大概意思是说婴儿时期只有大量的输入语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明显高于同龄人,大量输入让孩子大脑里的存贮慢慢丰富起来,然后等他可以开口说话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孩子的表达能力会非常棒。
我儿子特别小的时候,我就跟家里人提了这个很简单的要求,就是家务什么的过得去就行,不用整的太干净,腾出时间来,4个大人每天需要注视着孩子多多的说话,多多的表达,他没有回应也不要紧,说什么都行。跟宝宝说话的时候最好把他当个大人,不要老想着用叠词,怎么跟大人说的就怎么跟孩子说。比如吃饭就是该吃饭啦,而不是吃饭饭啦诸如此类~
后来儿子开口说话后那词汇那叫一个丰富,我都经常觉得表达太过成熟,不像是个小宝宝会使用的词。很小就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开心了会说,我有点伤心有一点点难过。不想我去上班,不会想很多同龄宝宝一样抱着妈妈腿苦闹发脾气,而是会说妈妈,我希望你不要去上班,那就好了。你为什么要上班呢,我跟你一起去上班可以吗。。。
我觉得孩子情绪失控很多时候跟他的表达能力不够导致的,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不到点上,大人不明白,就会有很大的挫败感,进而更刺激孩子当下的崩溃情绪,所以多跟孩子说话我自己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幸好家里人都很支持配合。
2、把思考的过程也说出来
这个经验我是跟 @大J小D 学的,应该有很多妈妈都知道她,非常厉害又励志的一个妈妈,当时我看她公号,其中有一条就是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把思考过程也说出来,让孩子知道,奥,原来是这么思考的,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结果。
这种育儿方式对启发小宝宝学习并习惯遇事多思考多动脑筋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也给白纸一样的孩子一些思考思路,让他知道思考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经验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孩子现在也习惯了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所以我就无意中收获了一枚小话唠哈哈哈,还蛮可爱。